香港特區政府官員:五方面服務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發展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8-09-06 10:26:27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5日在香港出席一個講座時,談及特區政府近年來主要從五方面,服務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
陳浩濂當日出席的講座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帶來的機遇”。他重點從改革上市制度、推動建設內地與跨國企業的企業財資中心、綠色金融樞紐、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及加強與內地合作五方面,詳細闡述特區政府作為“促成者”及“推廣者”,不斷努力使金融服務業更好服務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的發展。
他指出,港交所改革上市制度,容許未有收益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擁有不同投票權的新興及創新産業公司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這次改革的目的是在充分保障投資者的前提下,吸引包括多家大灣區內的“獨角獸”公司等新經濟企業在香港上市。他相信,大灣區的發展會帶動教育和醫療等行業的企業首選香港作為上市平臺。
他表示,特區政府致力推動香港成為內地與跨國企業的企業財資中心,大灣區的企業是香港希望吸引的主要對象之一,“香港擁有完善的銀行網絡、資金充裕的資本市場,以及多元化的專業金融人才,是大灣區企業管理現金、融資、外匯兌換、投資和對衝等財資活動的理想平臺”。
陳浩濂指出,特區政府正積極推進多項工作,推動香港成為綠色金融樞紐,亦成為包括大灣區企業在內的眾多內地企業發行離岸綠色金融工具的首選平臺。在2018年上半年,香港發行綠色債券的金額已接近80億美元,這一數字已經遠超過2017年全年的總額。
他並表示,“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措施是國家資本帳戶逐步開放、邁向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舉措。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可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幣結算、融資及資金管理等産品與服務。
最後,他提及香港正加強與內地合作,尤其是同擁有多間科技企業巨頭及頂尖初創企業的深圳展開闔作。他認為,大灣區的初創公司可利用香港的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為他們提供資金從而擴大業務,亦可利用香港在企業合併和收購方面的專業人才及銀行和金融機構,進一步協助深圳乃至大灣區的科技公司走向國際。
他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的互補性強。香港是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連接著境外的金融市場,內地的企業可利用香港作為窗口“走出去”;國際金融科技公司則可利用香港為平臺打進內地市場。(中新社香港電 記者 龍曼)
新聞推薦
- 海關保障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 50余批次人員物資順利通關2025-10-14
- “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商務部回應美宣佈對華加徵關稅2025-10-14
- 《沉默的榮耀》熱播兩岸:以歷史之光映照“台獨”逆流的荒誕2025-10-14
- 台灣花蓮救災工作主要靠志願者?賴當局被批執政無能2025-10-14
- 《開閩世家閩臺源流志》第二期在福州發佈2025-10-14
- 忠實還原故宮30余件館藏文物 視障讀者觸摸系列出版物在京發佈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