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

走進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

這是8月30日在巴西聖若澤杜斯坎普斯拍攝的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 新華社記者 李明 攝

 

在巴西聖保羅州聖若澤杜斯坎普斯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內的一座小樓裏,坐落著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實驗室的螢幕上實時更新著各類數據,劉正寬和他的團隊正緊盯螢幕,做著記錄。

 

作為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主任,劉正寬介紹説,該實驗室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南美空間天氣實驗室,是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成立於2014年8月,去年6月正式投入運行,目前中巴兩國專家共同參與科研工作。

 

走進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

8月30日,在巴西聖若澤杜斯坎普斯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旁的設備室內,從中國引進的鈉鉀雙波長同時探測鐳射雷達設備運轉實時數據顯示在螢幕上。新華社記者 李明 攝

 

實驗室的螢幕上,巴西多地監測站點的數據和北京數據中心的數據實時共享。實驗室旁邊的設備室裏,來自中國的鈉鉀雙波長同時探測鐳射雷達、電離層數字測高儀等設備為兩國科研團隊提供了準確及時的數據。

 

據介紹,空間天氣有別於同人們生活直接相關的地面天氣,主要發生在距離地面30公里以上的空間。太陽活動是引起空間天氣變化的主要原因。

 

談到設立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的初衷,劉正寬説:“中國與巴西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東西和南北半球‘對稱共軛’的優勢,而且巴西實驗室同國內相配合,能夠實現空間天氣晨夕監測和對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回憶起實驗室的建設過程,劉正寬説,2014年剛來巴西時,人員少,事務多。作為中國科學院在巴西設立的首個聯合實驗室,在科研工作之外,他和團隊還需處理科學儀器入關、設備電壓頻率轉換、兩國科研工作者之間的溝通等事務,很多事情都是通過摸索一點點解決。

 

走進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

8月30日,在巴西聖若澤杜斯坎普斯中國-巴西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旁的設備室內,從中國引進的鈉鉀雙波長同時探測鐳射雷達設備在運轉中。新華社記者 李明 攝

 

去年6月,實驗室的鐳射雷達系統建設團隊跨越半個地球抵達巴西,來不及倒時差便投入工作,卻因為水土不服、蚊蟲叮咬,數名成員相繼病倒。然而,由於設備需要進行夜間調試,到醫院打點滴、回來接著熬夜工作成為那段時間的常態。

 

中巴空間天氣聯合實驗室的巴方運營負責人若阿金·科斯塔説,從實驗室成立至今,他迎、送了數批來自中國的科研團隊,他們的專注和效率令人敬佩,中國的參與對科研工作的開展十分重要。

 

科斯塔説:“空間天氣的研究需要不同國家的協同合作且不斷投入人力物力。中方在巴西設立實驗室後,我們看到了中國近年來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成果,中方在專家資源、設備等方面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實驗室成立後,已有數名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前往中國深造,為未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儲備。

 

劉正寬介紹,實驗室目前已在聖保羅州的卡舒埃拉保利斯塔設立了南美數據分中心,在南裏奧格蘭德州的聖瑪麗亞佈置了3臺設備,用於研究中巴兩國近地空間環境等科學問題,同時也為中國建成環繞地球一週的、完整的空間環境監測子午圈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他期待,未來空間天氣能夠同近地天氣一樣,實現預報式監測以及科學研究的應用轉化。(新華社巴西聖若澤杜斯坎普斯電 記者張啟暢 張武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