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達沃斯論壇嘉賓熱議中國對外開放四十年:與世界共贏 與中國共創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8-09-19 15:30:38 | 來源: 經濟日報 |
時間的意義,是被賦予的。2018年,就因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而被賦予了重要意義。
於是,年初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會場內,中國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的決心引起與會嘉賓的高度重視;於是,9月份的中國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會場內,中國改革開放依然是熱點話題。在一場名為“中國對外開放四十年”的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們圍繞正在逐浪前行的企業,分享感受、期待未來。
在2018夏季達沃斯論壇“中國對外開放四十年”分論壇上,嘉賓圍繞改革開放話題展開討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牛瑾攝
差距帶來挑戰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閉幕,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此後的40年間,中國GDP從不足0.3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超過82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目前經濟體量佔世界比重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更深刻地融入世界,世界也更緊密地聯繫中國。
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上,再回憶起“初見”的那一刻,與會嘉賓們談得最多的是挑戰。“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封閉狀態走向開放狀態,對中國企業來説,最大挑戰是其中的差距。”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念沙説,“中國國防裝備現代化不可能完全由政府來做,需要與世界貿易規則對接。我們當時的心態就是邊學習、邊工作,學習互惠互利的商業交往原則,盡可能地完成各項任務。”
徐念沙説,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企業更多的是在學習,以至於很長時間,他都保持著一個“小學生”的狀態,“走到哪都把筆記本掏出來,到曼哈頓與美國的大公司交流時,我也會拿起筆就記”。
當然,在中國企業努力學習國際化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同時,跨國公司同樣抱著學習的態度走進中國。對他們來説,中國龐大的市場最具吸引力,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最具挑戰。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百業待興,大家都希望有先進産品、先進理念、國際規則進入中國市場,這很容易達成共識。”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在分論壇上表示,“IBM1984年在中國建立了分公司,深刻地感受到,跨國企業與中國企業最大的差異不是戰略上的差異,甚至都不是技術上的差異,而是文化上的差異,這個差異是沒有辦法通過談判來解決的,“彼此之間要想解決文化差異,需要不斷地融合和碰撞。”
合作可以雙贏
“2005年,IBM把全球個人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當時坊間有很多傳言。但我要説,IBM賣得值,聯想買得也值,這筆交易是雙贏。”陳黎明表示,IBM當時正在經歷第三次轉型,硬體不再是主要方向,軟體業務和服務業務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業,因而個人電腦業務與未來發展方向不太相符。此時,聯想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並急於提升技術水準、走向國際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可以説是一拍即合,於是把這一塊業務出售給了聯想。”陳黎明説,“聯想接手這一塊業務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我們也樂見其成。”
其實,IBM與聯想的雙贏,反映出的是全球産業內部分工更加明顯的大勢。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企業在全球産業鏈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合作夥伴。
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在“中國對外開放四十年”分論壇現場,當徐念沙作為嘉賓坐在臺上暢談觀點時,全美知名房地産開發商萊納國際的總裁克裏斯·馬林就坐在台下,他正是保利集團的合作夥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受益者。“作為一家美國公司,萊納已經與中國37座城市的企業展開闔作,總體來説成果斐然。我們強調與中國夥伴之間發展長期友好關係,也期待中國進一步開放,希望從中國合作夥伴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中受益。”克裏斯·馬林表示。
堅持創造未來
當下世界形勢錯綜複雜,特別是今年以來,各國經濟復蘇步伐不一,外部環境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領導人在多個場合表示“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顯示出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也讓“中國對外開放四十年”分論壇現場嘉賓堅定了“共創”的決心。
陳黎明表示,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很多外國公司已經開始轉換決策,從“Made for China”到“Made in China”再到“Made with China”。“也就是説,從最初的産品貿易階段走進了與中國‘共創’的階段,他們從把技術帶到中國來,到如今把創新帶到中國、與中國同創共發展。”他説,“這期間,中國企業進步也非常迅速,出現了一大批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絕對競爭力的企業,這為外國公司角色轉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仍然是必由之路”。
對於不少日本企業來説,“與中國共創”代表著廣闊的商業前景,要儘快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日本對外經濟機構總裁赤星康表示,改革開放之初,日本企業進入中國看中的是龐大市場與廉價勞動力;如今,他們更重視中國的消費市場和創新、創造能力。“我經常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考察,那裏有很多研發中心,如果3個月不到這些地方,你會發現那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赤星康看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對日本和中國都有很多機會,雙方在應對老齡化社會、普惠金融、教育、移動支付等領域可以互利合作。“‘與中國共創’‘與日本共創’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希望各方可以共同為世界的繁榮穩定找到答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牛瑾)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