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不忘家國回憶保障國家公祭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8-12-13 10:05:30 | 來源: 法制日報 |
12月13日,第五個國家公祭日。
民族之恥,永世不忘。在這一天,億萬中國人民再次以國家之名,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中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並向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致敬。
這是一個歷經苦難的國家對所有遇難同胞的深情告慰。81年前南京的沉痛記憶,永遠銘刻國人心中,這不但是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一頁。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而今年的12月13日,也是我國地方立法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天。從這一天開始,首部國家公祭地方性法規——《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重要指示的實際舉措,通過構建全面、完整的國家公祭宣傳教育體系,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國家對普通民眾生命和人權的尊重,喚醒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不忘國恥,銘記歷史,實現民族記憶的世代傳承。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南京作為國家公祭活動舉行地,制定這樣一部愛國主義導向的法規非常有必要。”
江蘇省南京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員姚正陸指出,通過立法,保障公祭活動順利進行,加強對國家公祭設施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凝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突出地方特色 落實具體舉措
南京大屠殺是中華民族不能忘卻的永久沉痛記憶。多年來,全國人民,尤其是南京人民,自發通過各種形式悼念三十萬同胞,呼喚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儀式感是民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體驗。從2014年開始,每年12月13日,刺耳的警報聲都會在南京上空長鳴一分鐘,這也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舉行時的重要環節。
法律支撐下的儀式感,無疑將更有助於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此次《條例》把許多公祭儀式行為以法律形式固化下來,將人員默哀一分鐘、車船鳴笛致哀等儀式由倡議變為法律條文,並詳細規定參與人群和參與形式。同時,為保證國家公祭場所及其周圍環境的莊嚴與肅穆,涵養人民群眾對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之情,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還規定了舉行悼念活動或者參觀國家公祭設施時的具體行為規範。比如,保持安靜肅穆,不得嬉鬧喧嘩;衣著端莊得體,不得擾亂公共秩序等。
對於國家最高級別的紀念,親歷者的感受也會比一般人更深更厚。遭受侵華日軍暴行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是民族災難的承受者,是重要的歷史見證人。值得一提的是,《條例》還規定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關愛制度,明確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提供生活幫助,鼓勵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關愛倖存者。
此外,《條例》還特設了“宣傳教育”專章,把以南京大屠殺有關史實為主要內容的抗戰史宣傳教育列入法條,這在全國尚屬首次。《條例》提出,構建全面、完整的國家公祭宣傳教育體系,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其中明確,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以青少年學生為重點,普及南京大屠殺史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用立法的方式,讓每一位公民都能主動了解這段歷史、反思這段歷史,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國家公祭的莊重肅穆,這是國家意志、國家立場的表達。”姚正陸説。
嚴懲“精日”行為 劃出“法律紅線”
近幾年,國內多次出現“精日”事件,不斷挑釁民族底線,引發國民強烈憤慨和輿論高度關注。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聯合江蘇代表團30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交議案,呼籲立法嚴懲“精日”分子。同時,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聯合37名全國政協委員也遞交了一份關於“制定保護國格與民族尊嚴專門法”的提案,建議對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格、侵犯中華民族尊嚴等行為給予相應懲罰。
據南京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鐘連勇介紹,《條例》細化和落實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和英雄烈士保護法相關內容,對“精日”行為劃出“法律紅線”,填補了立法空白。
《條例》規定了三種禁止性行為: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歪曲、否認南京大屠殺史實,侮辱、誹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倖存者,編造、傳播含有上述內容的有損國家和民族尊嚴、傷害人民感情的言論或者信息。禁止在國家公祭設施、抗戰遺址和抗戰紀念館等地使用具有日本軍國主義象徵意義的軍服、旗幟、圖標或者相關道具,拍照、錄製視頻或者通過網絡對上述行為公開傳播。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害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倖存者的姓名、肖像、名譽等合法權益。
同時,《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上述行為進行批評、勸阻和制止,並向有關單位舉報。對違反以上規定,侮辱、誹謗他人,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宣揚、美化侵略戰爭和侵略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保障公祭活動 提供法律支持
進入12月,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的“哭墻”前,悲痛日日都在上演,團圓時時令人動容。
紀念館是國家公祭儀式舉行地。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參觀人數的跳躍式增長,超大客流也給場館周邊秩序維護、市容管理帶來了高難度,周邊環境以及一些與國家公祭儀式不相適應的現象亟待治理。為此,作為南京市人大代表的紀念館館長張建軍曾建議政府在這方面加大管理投入。
《條例》不僅立足於國家公祭日當天的保障,還著眼于國家公祭場所全年的管理和保障。明確了紀念館的特殊法律地位,授權南京市政府劃定國家公祭場所管理區,對管理區實施綜合管理,並強調管理區及周邊建設項目應當與國家公祭場所莊嚴、肅穆的環境和氛圍相適應。此外,還規定在國家公祭場所管理區禁止開設娛樂場所,擅自進行有損國家公祭場所環境與氛圍、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
“這些落實國家公祭制度的具體舉措,將有利於提升場館運行管理的整體水準。”張建軍説。
體現廣大民意 創新立法手段
8月28日,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草案)》進行一審。此前一天上午,南京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專門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專題調研,並舉行悼念儀式。
“在常委會審議國家公祭保障條例之前,安排這樣一次集體調研,目的是讓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更深刻地感受國家公祭的莊嚴神聖,更深刻地認識制定這部法規的重大意義。讓大家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感、使命感參與這部法規的審議。”龍翔説。
緊急追加立法項目,短時間內形成法規文本,節奏和速度在南京地方立法史上空前;委託南京市律師協會、江蘇三法律師事務所作為第三方開展立法前評估工作,第三方起草小組提交約14萬字的立法前評估報告,由律師“主筆”法規開創江蘇省地方立法先河……
此次南京市對國家公祭保障工作進行的立法,除了內容上具有地方鮮明特色,具有很強的政治意義,整個起草制定的過程,也極具創新性,尤其是充分體現了民意。據姚正陸介紹,根據立法前評估開展問卷調查形成的《南京市公民“國家公祭”意識調查報告》顯示,78.1%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出臺保障公祭活動與場所的地方性法規。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銘記是教育的開始。傳承歷史、珍愛和平,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這也是國家公祭的意義所在。讓我們在歷史的回望中,傳承家國回憶,點亮精神火炬,以國之名悼念逝者,以法之名保障公祭!(朱寧寧)
相關新聞
- 2018-12-13今天,以國家之名祭奠,銘記!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