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臺大禮包展現大陸底氣:政策已經“轉向”

編輯:白宇坤|2018-03-03 15:05:57|來源:環球時報

大陸在“2·28事件”71週年發佈被稱為“惠臺大禮包”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島內引發巨大反響。“包山包海”的惠臺措施讓臺媒在感慨之餘,也不禁發出對民進黨當局的強烈質疑:面對大陸的舉措,蔡英文難道只有“戒急用忍”一招?

 

完全打進臺商、臺生的心坎

 

台灣《聯合報》3月1日用“包山包海”形容大禮包是“春節後、中共兩會開幕前,對臺政策的開春第一炮”。31項惠臺措施涵蓋産業、財稅、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領域,“開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前12項主要和臺商有關,包括明確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等,另外19項涉及逐步為台灣民眾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包括向台灣民眾開放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等。

 

《中國時報》稱,此前河北和福建陸續出臺相關做法後,大陸國臺辦發佈的大禮包形同“給予臺胞同等待遇”上升至國家層級,可以説完全打進臺商、臺生的心坎。更重要的是,它等於向台灣民眾宣示“同等待遇”再也不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大餅”。臺籍大陸執業律師黃致傑認為,惠臺措施有三層意義:大陸正在打造強國,需要很多人才;磁吸台灣青年,認同中國人身份;讓台灣民眾在大陸可享受大陸居民的待遇。台灣《經濟日報》3月1日的社論稱,在十九大後僅4個月左右時間,大陸就整合出31條最新惠臺措施,行政效率令人印象深刻,其開放程度甚至超過因“太陽花學運”而遭束之高閣的服貿協議。

 

相關行業表示歡迎。大陸臺企聯榮譽會長丁鯤華稱,這份文件內容超出預期,不只是同等待遇,甚至可以説是“超國民待遇”。一些臺商形容,相關政策將打通臺商參與“一帶一路”的任督二脈,對蔡當局“新南向政策”不利。2004年到大陸發展的台灣知名主持人黃子佼説,娛樂産業是帶給大家歡樂的工作,不管哪的人民都好,能夠不受限制盡情演出,對藝人來説舞臺當然是越多越好。

 

聯合新聞網1日提到,臺盟中央將向政協提交《關於進一步放寬台灣居民在大陸執業限制的建議》的提案,認為目前在開放台灣居民大陸執業資格和執業範圍方面還存在一些限制,建議梳理形成負面清單、推進區域行業試點、實施分類分級開放以及簡化申評互認手續。

 

民進黨應對籌碼有限

 

31項惠臺措施讓綠營和台灣當局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繼陸委會聲稱這是“以利益換取台灣政治認同”後,台灣“文化部”又稱,關鍵仍在大陸的審批制度,審批範圍從電影內容延伸到台灣業者,台灣藝人與大陸合作將受到莫大壓力。親綠的《自由時報》甚至用“中國糖衣炮彈攻臺”形容大陸的惠臺舉措。

 

總部設在東京的網絡英文刊物《外交學者》雜誌稱,大陸繞過蔡英文,向台灣人提出優惠措施,目前不知此舉是否會造成蔡當局和台灣民意之間的分裂。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1日撰文稱,對於蔡英文“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走對抗老路”的“三不政策”,對岸早感不耐煩,因此就“可操之在我”的部分採取主動攻勢,是大陸未來對臺工作的主軸。換言之,大陸將會運用軟硬實力來促進兩岸的經濟社會融合,並迫使民進黨當局調整既有的大陸政策,“這就是‘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戰略選擇”。

 

民進黨“立委”郭正亮直言,31項措施堪稱有史以來最具系統性的作為,尤其大陸跳過服貿障礙單邊開放,釜底抽薪,經貿促統決心強烈,對臺方無疑是嚴峻挑戰。他提醒,大陸“硬的更硬、軟的更軟”,“我認為,北京即將出臺政治軍事整合方案,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經濟日報》則認為,即使明知對岸的意圖,台灣能應變的籌碼仍然有限。

 

意味著大陸政策已經轉向

 

島內普遍認為,惠臺措施此次繞過蔡英文當局,顯示出大陸的底氣與自信。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稱,大陸對臺當局底線清晰,沒有“九二共識”一切免談,但不代表大陸對臺沒有作為,反而有底氣繞過台灣官方並直接在“可操之在我”的部分先行加大民間交流,意味著大陸政策已經轉向,不再單方面對臺投放資源,而是準備好紅利吸引臺胞前來競爭。聯合新聞網3月1日稱,當台灣還在陷入“衛生紙之亂”時,大陸公佈的這31條惠臺措施無疑已經改變兩岸交流的現狀。

 

《旺報》稱,“統一”或許存在一方拿下另一方的想像,但是“融一”則是雙方共同完成的,最終融為一體,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次國臺辦的重磅政策,正預示著兩岸的融一之路”。駐台北特約記者余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