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會否是台灣最後的機會?

編輯:霍建陽|2018-03-16 18:09:24|來源:華夏經緯網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一國兩制

 

導讀: 大陸坐下來談,台灣才能有最後的機會,保有想要的一些現狀。機會之窗,很快會關上。

 

近日,台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投書《中國時報》,她説:“一國兩制下的台灣將會重生”。

 

很多年了,談到“一國兩制”,那是對岸統戰的陰謀,不少人如此想。當年的蔣經國面對美國總統裏根的特使這樣説。“那是對岸的引誘,我們不會上當”。整個80年代,國府都在用“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對抗“一國兩制”。

 

那是雖無兩制,卻還有一國,無論是要反攻大陸還是文攻求統,那個中華民國有大陸。再後來,中華民國在解構,從李登輝接受司馬遼太郎訪問時提及台灣人的悲情,她的角色開始變得尷尬。還有人説根本沒有中華民國,是蝦米碗糕?可現在,她又變最大公約數,要不分藍綠,大家都愛。但談到“一國兩制”,也超越藍綠,成為各主流派別力抗對岸的政治修辭,統沒人願提,一國更已漸遠。

 

事實上,“一國兩制”本是鄧小平為台灣的制度設計,最後付諸香港。近年香港本地青年反中情緒高漲,而以香港為借鏡,本就對此心生疑慮的台灣,更想盡辦法從香港的實踐中尋找佐證,進而徹底否定該制度的可能性。 其實,香港面臨的問題,台灣社會也普遍存在,作為殖民地移交的香港尚且面臨如此多的問題,更遑論擁有更大自主權的台灣,疑統拒統或在情理之中。

 

那摒棄一國兩制選擇獨立?台灣之子都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維持現狀?兩岸關係發展的進30年來,面對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現狀也一直在變。若統一是必然,就只有被統和和統兩種選項。早在蔣經國去世前,已想更進一步,當時已有密使穿梭兩岸,1987年,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經蔣前機要秘書沈誠秘密轉呈,邀國民黨派代表到北京舉行和平談判。然而,正當國、共兩黨準備開啟談判,蔣經國溘然長逝。

 

如媒體人黃智賢在投書中所述,觀察大陸過去30年,會發現大陸常常是後發先至,步履快捷。大陸現在正在弭平城鄉發展的不均衡,拉平貧富差距。大陸許多二三線城市的發展,可能會把台北拋在遙遠的身後。十年後的大陸,會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而且社會更加均富。台灣不趕快回歸,是有哪可以去?

 

陸2017年GDP是82兆人民幣,台灣是3.7兆人民幣,佔大陸的4.5%。

 

假設台灣GDP每年都順利成長2%好了,而大陸繼續保持6%成長。2028年時,台灣GDP是4.6兆人民幣,而大陸是155.6兆人民幣。台灣只成大陸的2.9%。跟各省相比,台灣更在十名之外。人均GDP,大陸的一線城市,已經不輸台灣。十年後,連許多二線城市,都會超越台灣。

 

了解到此,既然統一是對兩岸中國人最好的路,台灣社會應在尚具優勢的時候盡可能爭取最有利的路徑與模式。“一國兩制”的出發點本身並無不妥,關鍵在於如何進行更貼近草根的制度設計,兼顧統一前後方方面面的制度安排。

 

而對當下的中國大陸而言,現階段的對臺政策除了追求統一,更要心靈契合,北京強調尊重台灣既有的制度和價值選擇,並致力將兩岸紅利惠及全民。最近出臺的31項惠臺政策,便是鮮明的例證。此次惠臺措施以大陸為主場,吸引台灣民眾參與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這在全球分裂國家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本質是把統一之後的公共政策措施提前到統一之前來規劃和實施,透露了中國大陸追求兩岸融合“操之在我”的決心與自信。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説:“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北京相信,當兩岸雙方能夠討論、談判按照“一國兩制”方式實現和平統一的時候,其內涵將得到大大豐富和發展。

 

今年年初,大陸海峽會副會長孫亞夫在黨媒撰文表示:當台灣問題越來越接近解決的時候,當和平統一擺上兩岸關係發展日程的時候,“一國兩制”將重新為台灣民眾所認識。

 

大陸坐下來談,台灣才能有最後的機會,保有想要的一些現狀。機會之窗,很快會關上。黃智賢説:“我怕台灣,將失去選擇的最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