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90後講講馬克思》第九講:曠世宣言驚風雨
1848年2月,整個歐洲被一本只有區區一萬多字的小冊子震動了,從南歐的西西裏島到西歐的法國,加上中歐的德意志、瑞士,東歐的奧地利、匈牙利,北歐的丹麥,全部捲入到革命鬥爭的火焰之中了。
這本小冊子的問世,無異於一顆驚雷,使革命的火焰燒得更旺了。170年來,這本小冊子被翻譯成了200多種文字、數千個版本,在世界各地傳頌。它的名字,就是《共産黨宣言》。它的發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共産黨宣言》是時代聲音的呼喚。19世紀的大幕拉開,當拿破侖戰敗于滑鐵盧時,歐洲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內戰宣告結束,開啟了全面的對外殖民——看起來,那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們在他們創造出來的成果面前目瞪口呆。但是,表面上的欣欣向榮,掩蓋不住資本主義內部的暗流,阻擋不了工人階級的反抗運動。
1831年,里昂工人走上街頭,疾呼:“工作不能生活,毋寧戰鬥到死!”1836年,英國無産階級走上歷史舞臺,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德國手工業者在流亡巴黎的苦難中建立了正義者同盟……一場場運動,一次次訴求,無産階級不斷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迫切需要新的理論,新的同盟,新的綱領。
1847年1月,馬克思的家裏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叫約瑟夫·莫爾,是正義者同盟的領導人,他來到布魯塞爾,請求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同盟,並幫助同盟進行改組。馬克思提出:即將召開的同盟大會應該接受他的理論觀點作為同盟的綱領,並以宣言的形式發表。隨後,“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産主義者同盟”,用“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代替原來的“人人皆兄弟”作為口號。
1848年1月,《共産黨宣言》宣告完工。它的結構大氣恢弘,思想極為深刻。
從結構上看,《共産黨宣言》開篇史無前例地用雙重大坐標係,定位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它的縱向是時間的坐標係,揭示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共産主義社會的歷史過程;橫向是空間的坐標係,勾勒了西歐資本主義開創世界歷史的偉大進程。兩條坐標交匯之點,就是當時的資本主義時代。這兩重坐標係所遵循的基本規律,被馬克思概括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從思想上看,《共産黨宣言》揭示了“資産階級的滅亡與無産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的原理,也就是“兩個必然”理論,同時還闡明瞭“單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即共産主義社會理論。馬克思恩格斯還不厭其煩地逐一回應了資産階級向無産階級的污衊和攻擊,確立了共産黨人的原則和信仰。此外,《共産黨宣言》還批判了各種各樣反動的、有害的、不徹底的和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思潮,從而澄清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內容。
從語言上看,我們只需要讀一下第一句便可明白:“一個幽靈,共産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馬克思天才般地化用了莎士比亞的名著《哈姆雷特》中的幽靈形象,當迷茫的人們徬徨無助之時,幽靈便會現身,為人們指引正確的方向。
因此,這部偉大的宣言一經問世,就帶來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般的轟動影響。反動派懼怕它,革命者擁護它,學者研究它,就連普通的市民都知道“全世界無産者,聯合起來”的説法。
它匯聚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以天才的透徹而鮮明的語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觀”,對馬克思的學説“作了完整的、系統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闡述”。
資本家們驚呆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他們開創的偉大的時代竟然隱藏著如此多的病症。自近代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有兩大方面歐洲人最引以為豪:一是工業革命,二是理性精神。但是隨著現代化發展的不斷深入,這兩個方面都走向了矛盾和衝突的“悖論”之中:工業革命滑入“現代化陷阱”,突出地表現為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生活矛盾。一方面是生産的社會化,一方面是生産資料的私人佔有,這種矛盾對抗越來越突出。理性精神陷入“人道主義困境”,突出地表現為理性呼喚人道主義,在現實中卻表現為人的“異化”。
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共産主義社會中,才能消除兩極分化問題,從而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前提下實現人的平等;才能消解人的異化問題,從而讓人性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因此,在《共産黨宣言》裏,馬克思恩格斯提出,資本主義社會在創造出巨大生産力和改變全部舊有的生産關係的時候,同時也在不斷製造經濟危機和壓榨無産階級。實現共産主義,必須通過無産階級的革命性,消滅私有制,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
《共産黨宣言》的問世,感染了無數後來的人們。許多有志青年是通過這篇《宣言》走上了追求共産主義理想的道路。可是誰又能想到,這篇《共産黨宣言》是在馬克思極度嘈雜的生活環境下寫出來的——當時馬克思和燕妮有一兒兩女,馬克思伏案寫作的時候,三個孩子爬在馬克思的肩頭“騎大馬”,或是在身後拽著馬克思“趕馬車”。
由於馬克思在寫作過程中,殫精竭慮,字斟句酌,因此交稿的時間不斷地拖延——這篇不朽的文章,是在共産主義者同盟會的敦促和警告聲中,在恩格斯的不斷幫忙和鼓勵聲中,匆匆寫完的。
1872年,時隔接近25年後,馬克思為《共産黨宣言》的德文版再版寫了一篇序言,馬克思認為,“不管最近 25 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説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説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的這些話大有深意:他的理論不是教條主義,而要時時刻刻與時代發展條件相結合。如果馬克思主義能夠緊跟時代甚至引領時代,那麼,它就是與時俱進的、永不過時的。
因此,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共老一輩無産階級共産黨人接觸到的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之一,就是《共産黨宣言》。在陳望道翻譯的第一個《共産黨宣言》中文本出版發行時,它就震驚了中國。毛澤東對《共産黨宣言》愛不釋手,他曾説:“共産黨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産黨宣言》,有時只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閱讀,每閱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於是,《共産黨宣言》成為了他每一年的必讀書目,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是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寫的注。
今天,我們依然在讀《共産黨宣言》,讀來思緒萬千,似乎能透過紙張看到馬克思在書桌前的興奮與憂愁,似乎能穿過文字聽到馬克思深夜裏的笑聲與哀嘆,似乎能越過時間與那時的馬克思面對面,看到他再一次被驅逐的命運,看到他和燕妮被警察逮捕,釋放後來不及告別就又開始了新的流亡之路。從布魯塞爾到科隆,從科隆到倫敦,馬克思又經歷了些什麼?歲月在他身上又增添了怎樣的印記?
-本講完-
本講老師:何瑩
下集預告:
1849年8月下旬的一天,天氣有點悶,一輛從法國布倫港開來的客輪停靠在了倫敦港,大批難民涌向了這座世界之城。馬克思也是其中的一員。當馬克思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生活會跌至冰點。但真正強大的人不會因此就消沉下去。
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