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剛“出訪”回臺就接“斷交”噩耗 臺媒稱大陸精準打擊“台獨”氣焰

編輯:左妍冰|2018-08-24 16:46:11|來源:參考消息網

臺媒稱,蔡英文剛“出訪”回臺,大陸隨即出重拳讓蔡英文“扣分”。分析大陸思維,這顯然是一次“精準”打擊。

 

據台灣《中國時報》8月22日報道,所謂“精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時間點的精準。蔡英文才剛回臺,隔天就接到“斷交”噩耗,不管怎麼看,這都是刻意選擇的時間。而這時間出手,透露的訊息就是對台灣當局的“懲罰”。

 

其次是挑上台灣在中美洲的重要“邦交國”薩爾瓦多,該國人口600多萬,在台灣“邦交國”中排名前列。

 

報道稱,從大陸操作手法,北京不會執行“雪崩式斷交”,而是一個一個“斷”,端視臺當局言行或回應,一旦大陸認定某些作為或言論超越紅線,就可能再次出手。

 

報道還稱,應對這次大陸“精準”打擊,臺當局想甩開被鎖定的結果,還是要回到兩岸僵局的核心問題。在兩岸無解下,“施壓→回批→再施壓→再回批”恐將無限循環。

 

另據台灣《中國時報》8月22日報道,美國介入斡旋無效!薩爾瓦多是蔡英文時期以來第5個“斷交”國家,目前拉美地區僅剩9個“邦交國”,但在美國也無力勸止之下,恐怕要面臨崩盤危機。

 

報道稱,巴拿馬去年6月無預警與台灣“斷交”,就瞞過了美國;今年多米尼加與薩爾瓦多相繼與台灣“斷交”,美國均事前強力勸阻,都無法挽回。“前駐美代表”沈呂巡指出,美國在中南美影響力已式微。

 

不過,《華盛頓郵報》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對臺政策難以預測,臺當局決定倒向特朗普,希望獲得更多對外領域承認和經濟援助,但是情況發展對台灣卻很危險,其中最危險因素就是特朗普。

 

【延伸閱讀】蔡英文返臺隔日即“斷交” 薩爾瓦多稱是“邁往正確方向”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道 境外媒體稱,臺當局外事機構負責人吳釗燮8月21日在記者會上宣佈,臺當局與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斷交”,目前臺當局的所謂“友邦”已降到17個。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8月21日報道,臺當局外事機構負責人吳釗燮在記者會上強調臺當局6月即掌握薩爾瓦多想與大陸建交,8月20日深夜了解到與薩爾瓦多的所謂“邦交”可能狀況不理想,8月21日早上七點多了解到已經沒希望了,馬上跟蔡英文報告,確定要“斷交”。

 

吳釗燮稱,8月21日早確認所有途徑無效後,宣佈臺當局和薩爾瓦多終止所謂“邦交”關係,中止一切援助計劃,並撤離相關機構與技術團。由於蔡英文才剛結束竄訪,吳釗燮表示,這次“斷交”的針對性很強。

 

吳釗燮還稱,上個月他才率團前往薩爾瓦多了解狀況,並與薩爾瓦多總統、副總統、外交部長見面,竄訪期間與薩爾瓦多外交部次長在巴拉圭會面,很遺憾臺當局做了這麼多努力仍無法挽回。

 

報道稱,薩爾瓦多是吳釗燮任內第3個“斷交國”,對於是否要負政治責任,吳釗燮説還未跟蔡英文見面,他説只要是他的責任就不會回避,會承擔。對於這次是不是他的責任,他説會再商量。

 

報道指出,蔡英文上任以來,已有5個國家與臺當局“斷交”,包括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多米尼加、布基納法索以及薩爾瓦多。

 

另據台灣聯合新聞網8月21日報道,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8月20日深夜返臺,8月21日上午薩爾瓦多與臺當局“斷交”。

 

臺當局外事機構負責人吳釗燮8月21日表示,宣佈和薩爾瓦多“斷交”,“很遺憾在蔡英文回來第一天就要宣佈這個消息”。

 

報道稱,薩爾瓦多是蔡英文上任以來第5個“斷交”的所謂“友邦”,“斷交”後目前僅剩17個所謂“友邦”。

 

此外,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2018年8月21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薩爾瓦多共和國外長卡斯塔內達在北京舉行會談並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薩爾瓦多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又據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21日報道,薩爾瓦多總統桑切斯今天在電視演講中指出,與中國建交是“邁往正確方向”的一步,“符合國際法、國際關係原則和當代無可避免的趨勢。這將讓我國大幅受益。”

 

報道稱,由於臺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自蔡英文上臺以來急凍,北京不僅加大對臺軍事動作,更限縮台灣的國際參與空間。

 

台灣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今早也發聲明,痛批蔡英文當局“讓台灣孤立”,並要求蔡當局對“無能、錯誤、又不懂反省”的政策道歉。

 

(2018-08-21 12:17:23)

 

【延伸閱讀】臺媒:薩爾瓦多與臺當局“斷交” 臺“友邦”降至17個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道 臺媒稱,臺當局外事機構負責人吳釗燮8月21日宣佈,臺當局與薩爾瓦多“斷交”,目前臺當局的所謂“友邦”已降到17個。

 

據台灣“中央社”網站8月21日報道,繼5月多米尼加、布基納法索與臺當局“斷交”後,這是4個月內,第三個“斷交”的所謂“友邦”。

 

(2018-08-21 1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