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實現高品質發展,中國必須更加開放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積累的九條寶貴經驗時,有一條就是:中國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條經驗,對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40年前,中國處於封閉半封閉狀態,貨物貿易只排在世界第29位。1978年12月,當中共決定把全黨全國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後,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讓新鮮空氣進來,成為推進中國發展的強大動力。40年間,中國從興辦經濟特區,到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設立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全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正因如此,中國才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世界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對外直接投資國;2017年中國GDP比1978年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遠高於同期全球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創下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一大奇跡。對此,習近平用“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來啟示和告誡人們,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準,並非只有經濟增長這一指標,還要從多個方面綜合考量。以居民家電消費品為例,上世紀80年代,普通中國人以家庭擁有彩電、冰箱、洗衣機為榮,但到了今天,人們更樂於添置反映消費品質的東西,如洗碗機、凈水器、掃地機器人……它們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去年中共十九大有關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重要論斷,即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消費在不斷升級,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
這是中國歷經40年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結果。如何實現?習近平主席對此給予非常堅定的回答: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來,“開放”成為中國領導人提及的一個高頻詞。在多個國際場合、大大小小的雙邊場合,習近平主席都在向外界傳遞一個清晰、準確、堅定的信息,就是“中國開放永不停步”。幾個月來,中國關稅總水準降至7.5%,金融、汽車、飛機、船舶等領域進一步對外資開放,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交額達578億美元,中國在世界銀行報告中的營商環境排名一年提升了30多位……中國對全球開放市場,不僅有決心,更有超強行動力。澳大利亞著名經濟學教授、澳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局局長彼得·德賴斯代爾評價説,中國一定會沿著開放之路繼續走下去。
當然,中國在這條不斷開放的道路前進,肯定會有鮮花,也有荊棘。對中國而言,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在加速演進,催生的大量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無疑將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提供重要動力。這是迎接中國的鮮花。另一方面,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和全球貿易摩擦加劇,也給中國發展帶來了更多挑戰、更多不確定性。這就是中國躲不過去的荊棘之道。面對“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這個時代之問,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的答案是明確堅定的,這就是:絕不走回頭路!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閉,還會越開越大。
在習近平的講話中,“一帶一路”建設無疑將是中國對內對外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平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中國不會強迫他國做別人不喜歡做的事,但樂意按照這一原則,與有關各方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一起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為彼此共同發展增添新動力。5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中國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平臺是雙贏的,不僅順應了各國的發展需求,契合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長遠規劃,也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
今年8月,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上指出,“一帶一路”要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對接,帶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顯然,以“一帶一路”為平臺,用對內對外高水準的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應有之義,也是中國為世界作出新貢獻的著力點。人們會看到,未來的中國正如習近平所描述的那樣:“推動更高水準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