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創新引來世界“探秘”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9-01-14 10:16:01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8日正式開幕,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500家企業參展。阿裡巴巴公司工作人員與參觀者使用實時語音翻譯系統進行對話。
人們在華為展臺前參觀。新華社記者 李穎 攝
1月8日,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1月9日,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表示,2018年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強,主要科技創新指標穩步提升,國家綜合創新能力列世界第17位。當中國科技創新逐漸進入與世界先進水準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的狀態,世界除了讚嘆之外,禁不住開始積極探尋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迅速增強的“秘訣”。
成績:世界由衷讚嘆
中國近來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績引發世界一陣陣讚嘆。
“嫦娥四號”探測器于1月3日成功著陸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並通過中繼通信衛星“鵲橋號”傳回全球首張月球背面影像圖,中國由此成為全球首個登上月球背面的國家。英國權威雜誌《自然》文章稱,“嫦娥四號”探測器登月成功邁出了中國探月與全球探月計劃歷史性的一步。
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廣受關注。英國《太陽報》網站1月3日刊文稱,北京最近已經比預定時間提早兩年啟動了其造價達70億英鎊(約合610億元人民幣)的導航系統。在2018年一年就發射了18顆衛星後,中國如今有40多顆北斗衛星在太空中運轉,而美國有31顆GPS衛星。
這只是兩個例子。事實上,中國的科技創新全面開花。
《中國領跑尖端技術研究》《中國的論文數在10年間迅速增加》《中國在重點尖端領域加速投資研發》——日前,《日本經濟新聞》連發3篇文章肯定中國在相關科技領域的研發實力。這項研究是《日本經濟新聞》與荷蘭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合作,對全球各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學術能力、研發水準進行了排名。結果顯示,在30個全球關注的技術中,中國佔據23個全球第一,美國拿下7席。而在鈣鈦礦、基因編輯、薄膜太陽能、免疫療法等代表全球科研尖端的10大領域中,中國佔據7項冠軍;其中薄膜太陽能已上升為中國政府重點支持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 此外,在中國2014—2016年發表的論文中,作為引用數較多的優秀論文比例達到10.9%。雖然低於美國的15.1%,但高於日本的8.5%。
英國《金融時報》則注意到了中國技術專利的增加。報道分析顯示,中國是去年唯一一個其企業在美國獲得技術專利數量增加的國家。這些來自“美國商業專利數據庫”IFI Claims的數據凸顯中國日益增長的技術實力。IFI的高級分析師拉裏·卡迪表示,就獲得美國官方承認的公司知識産權進步而言,中國甚至有望超越德國,明年這種反超可能就會出現。
美國專利商標局最近的一份分析報告也顯示,2018年,為中國企業工作的發明者獲得了12589項美國專利,比上年增長了12%,是10年前1223項的10倍。
原因:世界競相分析
中國科技如何能一次又一次給世界驚喜?
中國對研發的投入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中國科技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佔GDP比重預計為2.15%。研發人員總量預計達到418萬人,居世界第一。
《自然》的報道指出,中國將在2019年年底公佈其2018年的研發支出,屆時,中國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研發支出最多的國家。《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誌最近也刊發文章稱,1991年到2006年期間,中國政府對科技研發的投資增長了30倍。在2009年,中國研發的支出就已經超過日本。目前中國的科研隊伍規模和科研投入資金已經大體與美國相當。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統計也顯示,2016年中國研究經費達到45萬億日元,達到10年前的3.4倍,研究的基礎加強。《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表示,按電池、生物等尖端技術研究主題排名,在80%的領域位居首位的中國正在加速推進研發投資。尖端技術研究關乎未來5—20年的産業競爭力。中國力爭通過長年的研發獲得專利和技術實力、積攢力量,從而為産業化打基礎。
中國越來越重視知識産權保護。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去年底的年度報告稱,2017年中國國內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等各類知識産權的申請量都位列全球第一,比2016年增長了15%。
比利時商務諮詢公司賽百思首席執行官弗雷德里克·巴爾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中國知識産權申請量世界領先是中國經濟增長和高效治理政策的結果。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推動創新、鼓勵創業的政策;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使越來越多大學生參與到基礎研究中來,成為支持新技術發展的必要條件;中國在很多行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些行業也推動著技術的發展與革新。
美國CNBC網站文章則注意到,數據是當今時代的黃金。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之所以擁有數據,是因為中國人口眾多,而且更願意分享數據,這為中國科技企業帶來了海量數據,有利於它們開髮尖端金融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最新技術。
分享:世界共贏成果
從基礎科學到應用技術,中國的眾多科技創新成果正惠及世界各國人民。
作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發展的每一步都備受外媒關注。2018年末,中國北斗系統開通全球服務。英國《太陽報》網站報道稱,中國已經向90多個國家出口了超過7000萬個“北斗”民用作業系統晶片和模組等産品。北斗正與世界分享“中國奇跡”。
美國科技網站The Next Web新聞網報道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僅惠及中國,也能造福其他國家。目前,對衛星服務的需求正逐年增長。2017年發佈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市場報告》顯示,到2025年,亞太地區的GNSS導航設備數量(以智慧手機為主)將從2015年的19億個增長至43億個,超過歐盟和北美地區的總和,因而有望成為該領域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不斷發展可謂正當其時。
此外,2018年12月22日,中國另一個衛星系統“虹雲工程”首星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 “虹雲”首星是中國第一顆低軌寬頻通信技術驗證衛星,其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低軌寬頻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打造天基互聯網也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美國“石英”網站報道稱,“虹雲”首星的發射,是給那些尚沒有可靠途徑接入互聯網的人提供全球衛星互聯網服務計劃的第一步。報道指出,全球約有30多億人無法上網,其中以婦女及農村貧困人口居多。而“虹雲”系列衛星通過數百顆低軌道衛星組網的方式,讓互聯網服務接入中國偏遠的農村山區及基站、光纖無法覆蓋的其他地區,最終惠及所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中國以開放姿態與世界同行。以三十米望遠鏡(TMT)項目為例,過去十年來,中方技術團隊已簽署相關技術研發工作包協議24個,資金和實物貢獻超過2000萬美元。
2018年,中國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出邀請,希望國際夥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參與中國的空間站。這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此類項目,展現了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中國空間站打造成全人類在外空共同家園的心願。
正如三十米望遠鏡(TMT)項目經理加裏·桑德斯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説的,“科技進步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是一項共贏事業。”(記者 張紅)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