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媒看“兩會”:關注政策禮包 瞄準融合大勢

隨著全國“兩會”開啟,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受到港澳臺媒體的高度關注。評論認為,本次“兩會”繼續探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路徑,聚焦更大規模的減稅減費等。通過落實這些政策,將力促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提品質,並惠及民生,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正當其時。

 

談發展

 

——國家發展強勁澎湃,港澳臺融入正當其時

 

香港《大公報》稱,在5日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讀政府工作報告,全面回顧總結了過去一年來所取得的成績,並對新一年度工作進行了全方位部署。

 

《大公報》指出,國家形勢良好,對香港而言至關重要。工作報告所釋放出來的信心,所展示出來的發展藍圖,以及所推出的各項具體政策,都是香港發展的難得機遇。尤其是,報告所強調的“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以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品質”兩大範疇,是香港各界別、各行業、各階層都可獲得實惠的重大利好政策。

 

評論指出,實際上,在國家新時期發展過程中,香港仍可以發揮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國家發展始終需要香港,亦必將不斷成就香港。關鍵在於,香港能否做到“貢獻者”、“捍衛者”、“支持者”、“傳承者”的角色;既要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更要瞄準國家所需、貢獻己長,積極對接國家戰略,融入發展大局。

 

香港《文匯報》指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出臺、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開通,香港與內地的融合更加緊密,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發展的大勢所趨、機遇所在。

 

《澳門日報》援引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高開賢的話稱,長期以來,國家給予澳門很好的照顧。從解放初期開始,對澳門的物資供應不斷,也從不短缺。回歸之後,開放自由行。回歸初期澳門每年遊客只有900多萬人次,現在有3000多萬人次。

 

身兼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的高開賢指出,澳門工商界將參與大灣區發展。作為代表,希望向澳門各界宣傳大灣區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剛出臺,目前還有很多具體事務要落實,並將陸續出臺很多具體措施。在此過程中,作為代表,希望能多聽各界意見,向國家獻言獻策。希望大家能夠攜手把大灣區建設好,把澳門建設好,把“一國兩制”在澳門實踐得更好。

 

今年的政府報告延續習近平總書記“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表述。兩岸同胞同根相係、同命相連,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台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在“共創”美好未來的同時,今年的報告也特別強調了“共享”,讓台灣同胞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更有參與感、成就感與獲得感。

 

台灣《中時電子報》在5日發表的署名文章中稱,“融合”與“交流”未來應緊密結合成一個名詞,讓“融合交流”一詞,成為兩岸社會關係發展新時代的重要名詞。

 

看經濟——

 

直面挑戰,經濟增長目標體現發展信心

 

除了自身發展,港澳臺媒體還對2019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目標,給予了較多關注。

 

香港《大公報》稱,報告罕有地以“環境更複雜更嚴峻”、“風險挑戰更多更大”來形容當前的形勢,並指出“思危方能居安”,強調一系列的防範風險與強化薄弱環節的工作重點。客觀事實説明,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擁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十分強烈。有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堅定意志和能力,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

 

不低估困難、不鬆懈幹勁。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6%至6.5%區間,足以説明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只要各項政策有效推進落實,一個更強、更大、更有活力的經濟體必將呈現在世介面前。

 

“中央把今年中國經濟最終設定在6%至6.5%的目標,是自信和有底氣的表現”。《澳門日報》也在社論中指出,全因中國經濟穩健的增長曲線,始終保持著強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還將迎來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社論稱,本次“兩會”繼續探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路徑,備受全球矚目。從近期來看,中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從長期來看,中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發展前景依然光明。

 

“毋庸置疑,大陸40年來的經濟成就與社會發展有目共睹。”台灣《旺報》在評論文章中強調,對大陸而言,經濟建設絕不是口號,早已內化于政府制度的運作,制度設計和組織設置都以經濟建設為目標。大陸激發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意願,全國範圍內達成廣泛的發展共識。

 

論政策——

 

政策“大禮包”穩增長、惠民生

 

《香港商報》關注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具體政策措施,特別是聚焦更大規模的減稅減費、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等。通過落實這些政策“大禮包”,必將有力促進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提品質,並惠及民生。

 

《香港商報》同時強調,“大禮包”不等於要搞“大刺激”、“大放水”。誠如報告所指,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增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才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基礎。

 

李克強在政府報告中還提到,“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並舉,重點降低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稅收負擔。深化增值稅改革,將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台灣《聯合報》指出,臺商在大陸投資近九成是製造業,這波降稅受惠最大,也最普及。

 

該報援引凱博荷盛大陸企管總監梁祥賢的話指出,這波降稅就是重點針對實體製造業,調降增值稅使生産壓力大幅減少。

 

六豐機械工業總經理、昆山臺協會長宗緒惠表示:“成本壓力因此減少,降稅帶來正面效益。”他表示,大陸已是連續兩年大降增值稅,去年製造業增值稅率從17%降為16%,今年再降至13%;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連續兩年從13%到10%再降至9%。

 

宗緒惠説,臺商在大陸近九成都是製造業,這波降稅不但節省製造成本,甚至臺商連貨物的物流運輸成本也受惠,降稅絕對帶來實質幫助。(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