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走進去”“走出去”都是機遇——訪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林至穎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將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林至穎日前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關話題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他説:“自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誕生以來,我們一直期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香港近年經濟發展缺乏新的增長動力,借這股來自灣區的東風煥發香港的第二春,需要我們港人緊握機遇、盡己所長、玉成大局。”

 

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的亮點,林至穎表示,規劃綱要中強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併為此搭建物流和資訊四通八達的基礎設施,通過促進環保、教育、休閒、健康、社會保障等領域發展,提升灣區生活水準;通過改善營商環境、整合市場、擴大對外開放,提升灣區的商業環境;搭建粵港澳合作的平臺,作為磨合三地制度差異的起點和示範。

 

“規劃綱要在前言部分就明確指出,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增進港人的福祉,保持香港長期繁榮。足見國家促進港人福祉和重用香港之意。”林至穎説。

 

規劃綱要對香港的定位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産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對此,林至穎表示,這個定位中涵蓋了國際級樞紐5個、中心2個,充分考慮到香港長于金融、航運和商貿、國際法律、高等教育、科技基礎研究等優勢。此外,規劃顯然也考慮到香港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還有很大改善空間,故特地作出共建粵港澳合作平臺的安排。同時,提倡加強知識産權交易平臺的建立,借助廣東省腹地優勢和成熟的科技産業體系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並從中獲得發展。可以説,規劃綱要為香港開拓了更多發展機遇,就看港人能否抓住。

 

“港人面對大灣區發展機遇,有著‘走進去’和‘走出來’兩條路。”林至穎説,“走進去”是指港人走進廣東省,在廣袤的腹地發展事業和置業,“走出去”則是指港人可協助廣東省企業走向國際,為國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金融、法律、工程等專業服務。

 

“走進去”,港人無論是事業還是置業都因為大灣區規劃有了更大前景。林至穎表示,粵港澳合作平臺如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自不消説,廣東省還設立了港澳創新園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優惠,如中山、東莞等地級市也積極歡迎港人去發展事業。誠如規劃中所提到的,在此過程中,廣東省勢必會加強與香港的職業資格互認,並積極解決港人在廣東省就業和創業的困難,令港人在廣東省發展事業成為可能。廣東省加強知識産權保護、證券化知識産權、形成相應的國際仲裁,也令港人有了更大的優勢發揮空間。粵港澳之間交通和通信建設水準的提升令廣東省腹地優勢更加觸手可及,廣東省為吸納人才,一方面積極消除置業壁壘,一方面在教育、醫療和環境環保等方面提升水準,港人置業有了更多選擇。

 

“走出去”,港人也因大灣區有很大空間發揮香港專業服務獨特的國際優勢。林至穎表示,大灣區旨在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目前我國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貿易、工程項目過程中,相關金融、法律、工程、行銷等領域的服務有很大需求。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香港可以依託本地的金融人才和經驗開發出更豐富的産品,滿足相關國際貿易中企業的風險對沖和投資增值等需要。再比如,“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工程項目,不少國家建築標準採用歐美標準,其會計和法律體制等也是如此,香港可以直接提供相關領域的專業服務,幫助內地企業儘快適應相關國際標準,並且參考兩地標準重新整合出中國標準面向世界等。大灣區內集中了大量內地各行業實力雄厚的企業,其中不少都會涉足“一帶一路”建設,港人從中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林至穎表示,規劃綱要的出臺將催生粵港澳大灣區快速發展,香港在背靠更有力的腹地優勢基礎上,會衍生出科創産業新優勢,煥發城市發展的第二春。“因此,尚未投入大灣區市場的港人應該就此積極蒐集資訊、鍛鍊能力,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捕捉機會。”(記者 廉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