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一國兩制”能走多遠

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近日召開會議,拋出所謂“因應及反制‘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指導綱領”,通篇充斥對“一國兩制”的抹黑和對大陸的敵意。在其污名化解讀下,“一國兩制”成了吞沒台灣的洪水猛獸,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等同於逼台灣簽城下之盟。

 

蔡英文指責“一國兩制”是“單方面破壞現狀”,是“強迫台灣接受被統一”;她從政治、軍事、對外交往和資訊等方面渲染大陸“威脅”,叫囂“建構兩岸交流的三道防護網”;她堅稱“堅決反對一國兩制”,“拒絕任何被統一的過渡性安排”。調門之高、措辭之嚴厲,乃其上臺後之僅見。之所以如此氣急敗壞,正如島內媒體分析所言,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戳中了民進黨當局的痛腳。

 

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鄭重提出新時代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其中包括“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大陸方面站在歷史高度、基於民族立場作出的政策宣示,贏得大陸臺胞和台灣各界積極回應。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有強大感召力,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一國兩制”的提出,本來就是為了照顧台灣現實情況,維護台灣同胞利益福祉。大陸方面明確提出,“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和感情。“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兩岸的事是兩岸同胞的家裏事,當然也應該由家裏人商量著辦。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話説得再清楚明白不過,何來“單方面破壞現狀”?哪有“強迫台灣接受”?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既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又有利於統一後台灣長治久安。大陸方面鄭重承諾,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台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私人財産、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回顧歷史、感悟當下、放眼未來,兩岸主流民意愈加認同,唯有達成國家和平統一願景,才能讓子孫後代突破發展困境、免遭炮火硝煙,在祥和、安定、繁榮、尊嚴的共同家園生活成長。蔡英文羅織罪名構陷“一國兩制”,其實暴露的是她面對浩然大勢和泱泱民意,自己內心巨大的惶恐。

 

“一國兩制”構想的巨大生命力,已經由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成功實踐加以證明。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和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香港回歸後發展速度在全球發達經濟體中一直位居前列,其經濟地位和優勢産業在全球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回歸之後,澳門社會安定,博彩業繼續開放,旅遊業及相關的餐飲、酒店、會展業迅速發展,經濟活力更旺,居民生活水準穩步提升,社會福利體系不斷完善,中西合璧、族群共融,愈加充滿生機活力。而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與建設,更為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與內地互利共贏,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和難得的歷史機遇。港澳臺有識之士認為,“一國兩制”在港澳的成功實踐,為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提供了有益借鑒和正面示範。説“一國兩制”是“挑戰”、是“威脅”,事實依據何在?

 

自去年民進黨在台灣“九合一”選舉中慘敗之後,蔡英文攻擊大陸、升高對抗的動作相當“搶眼”,其真實意圖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無非是借製造“仇恨意識”“危機意識”騙取選票。為滿足個人和政黨的權力慾望,不惜犧牲台灣民眾利益福祉,這種了無新意的政治權謀已被台灣社會一眼洞穿。當前,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向縱深發展,兩岸同胞攜手追夢成為時代主旋律。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選擇與時代潮流對抗、與主流民意對立,如此逆大勢、棄正道、悖民心,靠污名化“一國兩制”求得政治上的茍延殘喘,其結局終將是西風瘦馬,日暮途窮。

 

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任何逆潮流而動的“台獨”分裂行徑都阻擋不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偏執、狹隘、自私的弄權者不僅走不遠,而且註定日子過不好,時代與民意會給予其有力的教訓。新華社記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