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故里——湄洲島一張世界名片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東亞、東南亞等地區信仰的海神,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是媽祖故里和媽祖文化的發源地。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樣,“媽祖信俗”就成了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産和莆田首個世界級遺産,使湄洲島獲得了一張世界名片。

 

媽祖故里——湄洲島一張世界名片 

 

媽祖故里湄洲島

 

媽祖本姓林,名默,人們稱之為“默娘”“娘媽”,湄洲島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廿三,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去世。她在人間只停留了28個春秋,可她的名字,卻被人們傳頌了1000多年。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林默在湄洲灣口救助遇難的船隻時不幸捐軀。傳説她死後仍魂係海天,每每風高浪急、檣桅摧折之際,便會化成紅衣女子,佇立雲頭,指引商旅舟楫,使其逢凶化吉。

 

媽祖故里——湄洲島一張世界名片  

 

媽祖千年大事記

 

媽祖故里——湄洲島一張世界名片

 

湄洲島媽祖祖廟夜景

 

媽祖文化是人們在敬仰和頌揚媽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産品的總和。千百年來,人們為了緬懷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處立廟祭祀她。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因保護路允迪出使高麗,朝廷首次將“順濟”廟額賜給媽祖廟。此後,媽祖因護佑南糧北調、鄭和下西洋等而被歷代朝廷的14位皇帝褒封共36次,封號由2字累加至64字。每一次褒封的背後都有一段“媽祖靈應”的傳説,每一次褒封又都將媽祖的地位不斷提高,直至無以復加,使她成了萬眾敬仰的“天上聖母”“海上女神”,並逐步形成一種文化形態。

 

媽祖故里——湄洲島一張世界名片  

 

湄洲媽祖祖廟全景示意圖

 

湄洲媽祖祖廟坐落在湄洲島北部。該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媽祖廟,並歷經多次重修和擴建。1987年,祖廟開始部分重建,陸續修建了鐘鼓樓、朝天閣、升天樓、聖旨門(儀門牌坊)、升天亭、山門、聖父母祠、梳粧樓、媽祖石雕像、觀音殿、佛殿、中軍殿、五帝廟、龍鳳亭、頭道大牌坊、兩廊、戲臺等,形成了錯落有致、宏偉壯觀的建築群。

 

媽祖故里——湄洲島一張世界名片 

 

湄洲島鵝尾神石園

 

媽祖故里——湄洲島一張世界名片 

 

朝天閣,位於湄洲媽祖祖廟寢殿與升天樓之間,三層八角塔形建築

 

湄洲媽祖石雕像屹立在海拔95米的祖廟山之巔,是湄洲媽祖祖廟主要景觀之一。媽祖頭戴冕旒,身著霞帔,手持玉如意,儀態雍容,面部慈祥,遙望大海。雕像高14.35米,由365塊花崗石雕砌而成,象徵著媽祖是在14.35平方千米的湄洲島上誕生,在一年365天裏每天都在保祐著人們的平安。媽祖眺望的方向正是寶島台灣。在台灣省北港朝天宮有一尊模樣相同的媽祖石像與之隔海相望,共同維護兩岸的和平安寧。(來源:中國國家人文地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