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誌署名文章:認清本質 洞明大勢 鬥爭到底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6-17 10:48:55 | 來源: 求是 |
《求是》雜誌署名文章:認清本質 洞明大勢 鬥爭到底
——中美經貿摩擦需要澄清的若干問題
青原
一年多來,美國政府單方面挑起並不斷升級中美經貿摩擦,給兩國經貿關係和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圍繞這場罕見經貿爭端的是是非非,海內外已發表了大量言論,事由更加清楚、真相更加明瞭。中美經貿摩擦涉及的問題很多,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問題還有不少,中國人是信服道理的,中國人不怕講道理,真理愈辨愈明。
一、中美經貿關係是“零和博弈”嗎?
美國一些人挑起對華經貿摩擦,最直接的一條理由,就是認為美國在中美經貿關係中“吃了虧”,中國從中美經貿關係中獲得了巨大利益,中國的發展威脅了美國的經濟安全甚至整個國家安全。這種充滿冷戰偏見的觀點,反映了霸權主義的“零和博弈”思維。中美經貿關係究竟是“零和博弈”還是互利共贏?這個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非常明確的答案。
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正常的貿易關係是建立在等價交換基礎上的互惠互利關係,而不是你多我少、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國際貿易有利於推動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優化配置,促進各國經濟共同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國際貿易的歷史早已證明這樣的實踐是有效的,實踐經驗也早已成為國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中美經貿合作的事實也作了同樣的驗證。中美建交以來,在雙邊貿易方面,1979年至2018年,雙邊貨物貿易額從不足25億美元增長到6335億美元,增長了252倍;在雙向投資領域,過去40年,中美雙向投資由幾乎為零到累計近1600億美元,中美互為對方重要投資夥伴,投資的雙向性和互惠性進一步顯現。中美經貿關係發展的歷程證明,中美通過優勢互補、互通有無,有力促進了各自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雙方經貿往來是惠澤彼此的關係,而非中國讓美國“吃虧”的過程。
更進一步看,國際貿易在整體上會增進參與國利益,但這種利益在參與國之間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國際價值理論證明,在國際市場上,商品價值取決於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於商品按照國際價值進行交換,勞動生産率更高的一方在交換中更具優勢,會分得更多利益。國家之間可以不斷進行交換,甚至反復進行規模越來越大的交換,然而雙方的贏利未必因此相等。毫無疑問,美國企業的勞動生産率更高,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更高,在國際交換中是獲利更多的一方。在外貿領域,曾有個説法,中國需要出口上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美國波音飛機。這樣的例證雖令人震動,但也是貿易規律的反映。長期以來,美國在貨幣、技術、市場乃至行業標準等方面擁有壟斷權力,因而在國際貿易中獲取超過正常利潤水準的壟斷利潤,美國企業和家庭也充分享受了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物美價廉的豐富産品,得到了巨大的好處。當然,中國也從中美經貿中獲得了利益,但這都是中國人民以勤勞苦幹獲得的,根本不是因為佔了美國的便宜。同時還要看到,中國處於生産價值鏈的中低端,美國處於價值鏈的中高端,中國在經貿交易中是付出了更加巨大代價的。
為什麼美國一些人不顧事實,固執地認為美國在中美經貿關係中“吃了虧”呢?要害就在於霸權主義的“零和博弈”思維作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憑藉其超強實力取代西歐老牌帝國主義列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中心。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史無前例的唯一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思維深入到了美國一些人的骨髓中。他們以霸權主義的思維來考量,中國在任何方面獲益都會被看成使美國“吃了虧”,中國在任何領域接近甚至超過美國都會被當作對美國的“威脅”。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有將中國長期鎖定在依附地位,壓制于産業鏈中低端,而美國則永居壟斷地位,永保霸主權威,永享壟斷利潤,才算得到了“公平”和“安全”;一旦認為中國與美國之間有可能形成平等競爭的關係,即便這種關係是互利互惠的,也不符合其霸權主義的目標,一定要加以遏制和打壓。
有如此荒謬的“零和博弈”思維,怎麼可能塑造正常的中美經貿關係?
二、美方所強調的“公平貿易”真的公平嗎?
美國一些人指責中國採取不公平、不對等的貿易政策,導致美國出現對華貿易逆差。他們試圖以“公平貿易”為理由,在國際輿論上佔據道義制高點。然而,究竟什麼是“公平貿易”?
公平是一個歷史的範疇。在國際貿易中,由於不同國家的發展階段、具體條件以及利益訴求不同,為了讓貿易順利進行,國際上形成了通過平等協商建立貿易規則的規範。也就是説,公平與否不是某一國説了算,規則如何改也不應取決於某一國的利益,而應通過各國平等協商來決定。實現公平貿易,必須秉持協商一致、互利互惠的原則,尊重國際貿易中的契約精神和國際規則,摒棄任何唯我獨尊、唯我獨大、唯我獨佔的錯誤想法。
美國一些人強調的“公平貿易”不是基於國際規則,而是以“美國優先”為前提,以維護美國自身利益為目標,其核心是所謂“對等”開放,即各國在每個具體産品的關稅水準和每個具體行業的市場準入上都與美國完全一致,尋求絕對對等。這種絕對對等表面上似乎公平,但由於它無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事實上是極不公平的。
美國某些人強調的所謂“對等”開放,不過是一種説辭而已。縱觀美國建國以來的歷史,在開放問題上,美國一些人從來都實行雙重標準:在需要國家支持以進行資本積累時,就大行保護主義和國家干預之道;在擁有明顯競爭優勢時,則要求他國無條件開放市場,強行推進自由貿易以從中漁利;當其競爭優勢因後發國家的追趕慢慢削弱時,又重新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一方面,在世界市場上利用自由貿易發揮本國壟斷資本對後發國家的優勢,竭力維護本國資本在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壟斷地位;另一方面,利用國家力量,採取各種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措施,竭力打壓、遏制他國有實力的資本——不論是國有資本還是私人資本。這种經濟霸權邏輯以意識形態“正統”自居,把競爭對手的優勢解讀為意識形態“異端”。德國歷史學派的代表李斯特用“抽梯子”的説法,對這種伎倆進行了絕妙諷喻:一個人當他已攀上了高峰以後,就會把他逐步攀高時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腳踢開,免得別人跟著他上來。這就是美國一些人所謂的“公平貿易”雙重標準的實質。
長期以來,在國際貿易領域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現象,這種不公平主要體現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自己的科技優勢和壟斷性權力,在國際貿易中從發展中國家低價獲取資源、勞動力和産品,高價賣出其高技術産品和服務。這種不公平的貿易格局為美國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讓發展中國家蒙受了重大損失。事實上,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利用這樣的優勢佔盡各國的便宜,但美國一些人卻喋喋不休地抱怨貿易不公平,這到底奉行的是“強權”還是“公理”?
回顧歷史,美國一些人曾多次給競爭者扣上“不公平”的帽子。當歐盟實力上升時,歐盟被看作“不公平競爭者”;當日本有超越之勢時,日本被看作“不公平競爭者”;現在,中國又成了美國一些人眼中的“不公平競爭者”。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美國一些人主張的“公平”與“不公平”完全是站在一己私利的立場設定的,具有強烈的單邊主義和利己主義色彩。“不公平貿易”已成為美國一些人推行霸權主義的萬能工具,什麼時候需要就什麼時候拿出來,哪個國家強大了就扣在哪個國家頭上。
世界貿易組織的各項規則是經各經濟體協商同意、普遍認可的,如果成員國之間發生貿易爭端,應在世貿組織框架內解決,這是維護國際經貿關係公平的基本原則。美國作為世貿組織的創始國之一,理應遵守這一基本原則。然而,美國一些人並沒有這樣做,相反卻繞開世貿組織大搞貿易霸淩主義,不斷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挑起經貿摩擦。如此作為,當然絕不可能帶來公平貿易。如果他們真有解決經貿問題的誠意,就該好好反思自己強調的“公平貿易”是否真的公平,走出自設的“公平貿易”籬笆,在與各國平等協商中尋找解決經貿問題的切實辦法。
三、奉行單邊主義走得通嗎?
美國一些人在“美國優先”旗號下,奉行單邊主義政策,一方面將國內法淩駕於國際法之上,野蠻地運用單邊手段打壓他國,四面出擊製造經貿摩擦;另一方面,藐視多邊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退出伊朗核協議、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人權理事會等,公開反對全球主義理念。“美國優先”的口號與單邊主義的行為方式,儼然成為一套“內在自洽的邏輯”。
從表面上看,推行單邊主義是要“去全球化”“反全球化”,搞孤立主義。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面。還有更重要的一面,即美國一些人推行單邊主義,是因為平等合作的多邊主義束縛了他們的手腳,不符合其“美國優先”戰略,不利於其鞏固霸權地位。因此,他們急於通過侵略性單邊主義,在國際競爭中以自身強大的實力優勢碾壓對手、各個擊破,以期建立更加符合“美國優先”的全球秩序,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並堵住後來者前進的道路,阻止趕超者居上的步伐。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有一句“名言”吐露了心聲:“如果今天讓我重新打造(聯合國)安理會,我會只設一個常任理事國,因為這樣才能真實反映全球的力量分佈。”稱霸世界的霸權主義面目昭然若揭。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生産力的發展推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社會化大生産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廣泛和深入,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大趨勢,由此加速了貿易、投資以及生産要素流動的全球化,世界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競爭的開放型格局。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以拒絕競爭的方式維持壟斷地位,壟斷絕不能完全地、長久地排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這是客觀的經濟規律,誰也違背不得。
隨著各國之間相互依賴的加深,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係民主化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大潮流。壟斷國際事務的想法已落後於時代,壟斷國際事務的行動也註定不能成功。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國商量著辦。任何國家打著“優先”的旗號,堂而皇之地破壞國際規則,明火執仗地打壓他國,註定要身敗名裂。
奉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絕沒有出路,這是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很多美國人也非常清楚。早在本世紀初,一位著名的美國國際政治學者就曾預言:“某一天,美國看上去不可戰勝,第二天,則盛世不再”,“其他力量的崛起、美國的式微,以及美國單邊主義式的國際主義,將共同使美國的單極時刻成為曇花一現”。經濟全球化大潮下,只有堅持開放合作,才能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
四、搞科技霸權主義能得逞嗎?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但是,在美國一些人眼裏,科技卻成了自己獨佔獨享的壟斷性權利。為了維護其經濟和科技領域的霸權地位,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對我國實施高技術出口管制政策,在此次經貿摩擦中,更是肆無忌憚濫用國家力量,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企業進行技術封鎖,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圍堵遏制,竭力打壓中國高科技産業的發展,擠壓中國高科技産品的市場。這種倒行逆施的科技霸權主義行徑,絕不可能得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科技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正因為科技發展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美國一些人的霸權思維、壟斷做法和雙重標準在這個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地緣政治專家亞當·加裏在一篇文章中刻畫了美國某些人的心態:在這種零和思維的驅使下,中國創新太少時受到指責,中國創新太多時同樣受到指責,還要遭受保護主義關稅,這説明瞭美國的虛偽,它暴露了一種狹隘、自私的心態,看不到雙贏模式下的共同成功的現象。美國一些人的目的,無非是想把中國永久性地排除在科技創新的前列之外,永遠接受美國壟斷資本的盤剝。
然而,這只是霸權主義者的一廂情願。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科技活動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賴空前加深,科學技術的進步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成為世界各國共同參與的結果。特別是在信息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推動下,科學技術的交流與傳播在範圍、速度和規模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科技創新的全球化進程空前提速,科學技術的全球擴散滲透日益加強,各個國家在科技領域的交流互鑒日益頻繁,跨國聯合研究成為常態,科技創新成果的全球性應用是大勢所趨。
推動科技創新與進步是每個國家的正當追求,加強科技合作與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科技進步,加強科技合作,反對科技霸權,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權利。
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國的科技發展已經取得巨大成就,引起國際社會普遍重視。這些科技成就,既不是“偷來的”,也不是通過“強制轉讓技術”得來的,而是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結果,是中國以互利共贏為基礎開展國際技術合作的結果。中國生機勃勃的科技創新事業和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證明,美國用卑劣手段打壓圍堵所謂的“競爭對手”,並不能保證其科技領先地位。
五、極限施壓對中國管用嗎?
用極限施壓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是美國一些人在國際談判中的伎倆,美其名曰“交易的藝術”。其主要特徵是以多面進攻、漫天要價為手段,同時在跨領域的多議題上與對手博弈,然後回轉妥協,暗度陳倉,從而在核心利益上達成目標,靠強權維繫霸權,靠霸淩訛詐擊垮對手。美國一些人覺得極限施壓威力無比,對中國也篤定“奏效”。
極限施壓真的靈驗嗎?美國政府在與一些弱小國家打交道中,肆意揮舞制裁“大棒”,依靠強大實力和極限施壓手段,將自己的利益訴求強加於他國。一些國家,或者因為綜合實力較弱,或者因為長期的依附關係,迫於美國強大的經濟政治壓力,在談判中不得不按照美方要求作妥協退讓,息事寧人,遂其心願。這種情況多了,難免讓美國一些人形成一種思維定式,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會害怕極限施壓策略,必定會在其強大的高壓下屈服。
可惜,美國一些人判錯了形勢、找錯了對象、打錯了算盤。合作是有原則的,磋商是要平等、互利、誠信的,在重大原則上中國決不讓步。中國是日益強起來的大國,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美國一些人試圖以極限施壓的霸蠻辦法來強壓中國就範,註定徒勞無功。孤立中國的企圖都會反過來孤立自己,針對中國的極限施壓,必然引起中國人民的極大反感和強力反對。美國歷史上曾數次檢討過誰應為“失去中國”擔負責任。試問今日之美國某些人,你們擔負得起這樣的歷史責任嗎?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是現代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但美國一些人採取的極限施壓策略,卻嚴重違背了這一基本準則,給世界貿易規則和國際秩序帶來極大的破壞。歷史經驗表明,試圖通過極限施壓手段達成協定,只會破壞雙方互信合作關係,錯失合作的歷史機遇。美國一些人對華採取極限施壓,不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還將進一步損害各方利益。
極限施壓看似咄咄逼人,實則色厲內荏。美國所奉行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貿易霸淩主義,對其在國際和國內形成的不利影響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分化美國政治勢力的重要力量。極限施壓只會讓世界各國更加看清美國霸權主義的本質,使美國在國際社會中愈加孤立。
六、貿易保護能實現美國“製造業回流”嗎?
本屆美國政府上任伊始,提出了“買美國商品,雇美國工人”的施政原則,強調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一些人“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對於來美國建廠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對於那些關閉美國工廠、去境外設廠的企業,就拿關稅做文章,逼迫企業回美國生産。這些貿易保護主義行徑,真能讓美國實現“製造業回流”嗎?
“製造業回流”能否實現,首先要看導致美國製造業外流的原因是什麼。
從美國國內經濟看,其製造業外流是由美國經濟運行的規律決定的。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為實現最大限度盈利,美國的跨國公司把越來越多的産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它們通過産業轉移,降低成本、擴大市場、轉移污染,提高資本的獲利空間。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資本避開了利潤率較低的實體經濟部門,轉而投向金融領域,從事金融投機活動,導致美國經濟出現空心化和虛擬化。
從對外經濟看,美國的製造業外流是由國際經濟運行的規律決定的。在現有的國際經濟體系中,美元屬於世界貨幣,居於霸權地位,以此為基礎形成世界經濟的運行格局,其主要特點是:美國供應美元貨幣,其他國家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供應物質産品。美國大量進口,形成貿易逆差,其他國家大量出口,形成貿易順差。這就意味著,試圖通過美國製造業的回流減少貿易逆差,很可能會損害美元的霸權地位。事實上,2018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為11.4%,金融保險、房地産和租賃業佔GDP的比重則為20.7%,去工業化和金融化的程度甚至比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2007年更嚴重。可見,美國要實現製造業回流並不容易。
反映美國工業産品産量的工業生産指數表明,經過季節調整之後,無論是整個工業部門還是製造業部門,2019年前4個月基本處於負增長狀態,分別比2018年年末下降了1.3%和1.6%。而反映美國工業行業景氣程度的工業整體和製造業的産能利用率在2019年前4個月則分別為77.9%和75.7%,分別低於1972年至2018年平均值的79.8%和78.3%。因此,從整體上看,美國的製造業並沒有在貿易保護政策中重新繁榮。
製造業的全球分工是生産社會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延伸,是生産力發展的大勢所趨。這個趨勢儘管會受到某些國家的政策干擾,但絕不可能逆轉。美國現任政府寄希望於通過加徵關稅、高築貿易壁壘等手段製造經貿摩擦,以貼“賣國標簽”、威脅加稅等方式要求美資跨國公司回流美國,這種做法不會達到預期效果。美國製造業回不去不説,反而將嚴重破壞全球價值鏈,衝擊全球範圍資源配置,産生廣泛的負面溢出效應,降低全球經濟的運行效率。
七、經貿摩擦能促進美國經濟繁榮嗎?
2019年以來,美國就業率、股市市值保持雙高,第一季度實際GDP年化季環比初值達到3.2%……自美方挑起中美經貿摩擦以來,美國經濟似乎還不錯,這成了美國一些人不斷升級經貿摩擦的所謂“底氣”。但如何客觀評價美國經濟所謂的“繁榮”,需要進行全面理性分析。
從一些指標看,美國經濟在往上走,但能否持續,重點要看資本積累的狀態。2019年第一季度美國私人部門經過季節調整的固定資本投資增長率只有1.0%,明顯低於2017年和2018年的增速。根據美國官方發佈的數據,2019年4月,美國耐用品訂單環比下滑2.1%,超過預期2.0%的跌幅。衡量經濟擴張的重要指標——核心資本品,4月的運輸量下降了0.9%。從發展趨勢看,經濟界人士對美國經濟的前景爭議很大。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近期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許多經濟師預測,美國經濟2020年底以前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幾乎翻倍,這主要緣于美國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有許多研究表明,從長期看,美國經濟正處在所謂經濟“長波”的下降期,不是穩步上升,而是穩步下降,包括美國前任財長薩默斯在內的很多學者用“長期停滯”來描述美國的經濟表現。目前沒有有力證據表明美國中長期經濟基本面得到了改善。雖然美國一些人不斷吹噓“有史以來最好的經濟”,但事實勝於雄辯。美國年均GDP增長率1950-1979年為4.0%,1980-2007年為3.0%,2010-2016年為2.2%,近兩年為2.55%。顯然,近兩年的增長率不僅明顯低於戰後所謂的“黃金年代”和上世紀90年代的“克林頓繁榮”,與奧巴馬執政中後期相比也只是基本持平,更是遠未實現經濟增速達到4%以上的承諾。
美國以減稅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有限,給財政造成的壓力卻是巨大的。近年來,美國聯邦預算赤字快速上升。今年2月,美國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公共債務規模已達到22.01萬億美元。被稱為“新債王”的美國雙線資本首席執行官岡拉克直言,美國經濟的增長僅僅是債務的增長而已。美國花旗銀行也警告稱,市場開始質疑美國償付能力的“致命時刻”即將到來。這一“致命時刻”,很可能因為中美經貿摩擦升級而加速到來。
中美經貿摩擦必將對美國經濟産生嚴重負面影響,成為拖累美國經濟的沉重負擔。從生産的角度看,中美製造業相互依存度很高,許多美國製造商依賴中國的原材料和中間品,相互加徵關稅必然提高美國企業的生産成本,降低企業利潤。從消費的角度看,加徵關稅將導致美國國內物價水準上升,消費者將為同等數量的商品增加更多的支出,因而在現有收入水準下必然出現需求下降。從進出口的角度看,中美相互加徵關稅將直接導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下降,同時由於美國企業生産成本提高,導致美國産品國際競爭力降低,出口受到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貿易保護主義是毒藥而不是良方,搞經貿摩擦沒有贏家,傷人也必傷己。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席捲全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歐等國高築關稅壁壘、大打貿易戰。殷鑒不遠!
八、加徵關稅符合美國民眾利益嗎?
在美國政府升級經貿摩擦時,一種自欺欺人的荒唐論調被美國一些人鼓噪得甚囂塵上,這就是所謂的“加徵關稅對美國有利論”。從去年的“貿易戰很好”,到如今不斷宣揚中國正在向美國支付鉅額關稅……這些鉅額稅款將直接交給美國財政部,關稅將為美國帶來更多財富,甚至超過傳統類型的驚人交易……這一系列完全有悖經濟學常識的論調,不過是美國一些人為掩飾貿易戰危害、騙取民眾支持的説辭而已。
對於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實質,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早就作過深刻揭露:資産階級以國家和民族的名義所實行的保護關稅制度,不過是“製造工廠主、剝奪獨立勞動者、使國民的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資本化”的一種人為手段。事實上,貿易保護主義在損害別國利益的同時,照樣損害美國民眾的利益,是一場只有利於美國少數大壟斷資本的利益再分配。
經貿摩擦損害普通美國消費者的利益。根據稅負轉嫁原理,由於中國輸美商品中很大一部分是普通消費品,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因此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最終大部分要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著名投行高盛的研究認為,美國政府去年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中國出口商並沒有“為更好在美國市場競爭”而降低價格,因此,關稅成本主要轉嫁到美國企業和家庭身上,導致了消費品價格上漲,推升美國核心通脹率。
經貿摩擦不利於美國勞動者的就業。加徵關稅會導致美國工人勞動力再生産成本增加,制約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就業的增長受到制約。美國企業也將不得不承受更高的原材料價格,並且由於經濟中一些資源轉移到被徵稅的領域而造成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表的評論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毫無策略性地掀起一場貿易戰,額外的關稅負擔將主要轉嫁給美國國內下游的生産商,終將讓美國一敗塗地。
有失必有得,也總會有一些人從提高關稅中得益,成為提高關稅政策的支持者。這些人是誰呢?當然不可能是美國的普通民眾,而主要是美國的少數大壟斷資本。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弗裏·薩克斯教授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中國並非美國經濟問題的根源,美國公司的貪婪才是。美國所面對的真正的鬥爭對象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己的那些大公司。美國企業領袖和富豪群體積極推動減稅、擴大壟斷並把製造業外包到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他們這樣做都是為了增加利潤,然而他們卻十分反對那些有助於促進美國社會公平的政策。
經貿摩擦最終的後果,只是讓極少數美國人獲益,而大多數美國人將受損。
九、中美經貿摩擦會壓垮中國經濟嗎?
美方不斷升級中美經貿摩擦,美國對中國實行貿易霸淩主義和各種封鎖打壓,無疑會對我國企業的生産經營以及人們的消費和預期産生不利影響,增加經濟下行的壓力。但是,如果我們不囿于短期經濟波動,不困于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是用全局、長遠和根本的眼光來冷靜客觀審視,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影響總體可控,向好趨勢不變,綜合優勢明顯,調控手段充足,是挑戰更是機遇。
看影響總體可控。2018年,我國的出口依存度僅為18.24%,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在逐漸變小。今年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有所放緩的大環境,中國經濟開局良好,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中國的經濟結構在優化,發展方式在轉變,品質效益在提升,穩中向好態勢愈加明顯。中美經貿摩擦似乎會影響公眾預期,使投資者做出非理性選擇。但實際上自2018年以來,在中央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中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中國可用的政策工具是多種多樣的,是成熟可靠的,隨時可大顯身手。美方不要低估中國應對經貿摩擦的政策準備和能力經驗。
看向好趨勢不變。雖然中美經貿摩擦給我國經濟增加了新的變數,但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戶市場主體。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內需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中國抵禦外貿風險的有力武器,2018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108.6%,其中最終消費貢獻率達76.2%,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分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新動能不斷壯大,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2018年,中國的研發投入全球排名第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經濟呈現出高品質發展的良好態勢。
看綜合優勢明顯。從時間、空間、制度優勢的三重疊加來看,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經濟發展具有特殊優勢。一是在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生産要素由農業向工業轉移,各個經濟部門和各項社會事業均將出現爆髮式增長,這是後發經濟體轉型升級的一般規律。二是作為大國的人口優勢、空間優勢、內需優勢、資本積累優勢,將提供強大的韌性、潛力與迴旋餘地。三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能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使各種資源有效利用,具有明顯的體制優勢。這三要素疊加的優勢已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奇跡,現在這種優勢在持續擴大而不是減小。
看調控手段充足。進入新時代,中國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一根本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創新完善宏觀調控,取得了寶貴經驗,形成了政府和市場結合、短期和中長期結合、總量和結構結合、國內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完備的宏觀調控體系。現在,無論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還是産業政策、科技政策、投資政策等,都存在充足的空間。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看是挑戰更是機遇。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中美經貿摩擦的嚴峻挑戰,中國共産黨堅強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將進一步突顯,必將凝聚起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人民力量,把危機轉化為發展的機遇,把發展壓力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還存在突出的短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投入和研發,匯聚更多高端人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擺脫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困境。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要把握新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發展大趨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發展機遇,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努力在新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增強抵禦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能力。
十、中國對待中美經貿摩擦的立場和態度
自美國一些人挑起中美經貿摩擦以來,中美雙方的分歧逐漸明晰,無非是:零和博弈還是互利共贏,對立還是合作,封閉還是開放,壟斷還是競爭,單邊主義還是多邊主義,等等。歸根結蒂,是走霸權主義的老路,還是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路。在這些重大原則性問題上,中國的立場和態度明確堅定、始終如一。
面對美國一些人挑起並升級經貿摩擦,中國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中國從維護兩國共同利益和世界貿易秩序大局出發,以極大的誠意回應美國提出的關切,克服各種困難,提出務實解決方案,並與美方進行十一輪高級別經貿磋商,體現了中國不願打貿易戰的真誠願望。但美方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線”,逾越國際關係準則的“紅線”,企圖以犧牲中國的發展權為代價,甚至損害中國的主權和尊嚴,這是中國人民決不可能接受的。中國期待雙方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下達成互利共贏的協議,誠意是始終如一的,原則也是堅不可摧的。中國不會畏懼美方升級經貿摩擦的任何威脅和壓迫,中國別無選擇,沒有退路,只有堅決鬥爭到底。任何人、任何勢力切莫低估和小視中國人民的鋼鐵意志和打持久戰的強大韌勁!
面對美國政府推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中國堅持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堅定維護全球和地區戰略穩定,促進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互利共贏合作,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將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堅定捍衛以聯合國為核心,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體系,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國將深入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為世界各國開創發展新機遇,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
面對美國一些人不斷挑戰並破壞現行國際秩序,中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中國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和建設者,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符合世界各國的普遍需求。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要更好地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意願和利益。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不是推倒重來,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與時俱進、創新完善。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堅定遵守和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支持對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改革。中國堅持走開放融通、互利共贏之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加強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框架內合作,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解決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平等問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面對中美經貿摩擦的不利影響,中國將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定不移走高品質發展的道路,切實辦好自己的事情。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中國都將把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無論形勢如何發展變化,中國都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通過改革開放發展壯大自己,是應對經貿摩擦的根本之道。中國將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宣佈,中國將採取一系列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加強制度性、結構性安排,促進更高水準對外開放,包括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國際合作、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
相關新聞
- 2019-06-16日本國會前議員:美國應回到談判桌上來
- 2019-06-16李榮民:應對中美貿易戰 兩岸經濟合作要做加法
- 2019-06-14商務部:調整原産美國歐盟進口相關高溫承壓用合金鋼無縫鋼管所適用的反傾銷稅率
- 2019-06-16美國暫停在WTO對中國知識産權的訴訟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