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可明鑒,知古可鑒今

讀史可明鑒,知古可鑒今

 

左圖為點校本“二十四史”書影;右圖為點校工作留影,左起依次為中華書局編輯魏連科、武漢大學教授唐長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白壽彝。

 

“二十四史”的修撰與刊刻,與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相依相伴,是世界上唯一載錄綿延數千年的信史,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可以源源不斷汲取的智慧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説:“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擁有近4000年連貫、完整的歷史記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正史。“二十四史”的修撰與刊刻,與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相依相伴,是世界上唯一載錄綿延數千年的信史,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可以源源不斷汲取的智慧源泉。

 

 

“二十四史”以紀、傳、表、志的架構,記述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明末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涵蓋了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二十四史”大多出自歷代皇帝敕撰,後經清乾隆皇帝欽定,因此“二十四史”擁有“國史”和“正史”的地位。

 

中國素有纂修、刊刻“正史”的傳統,歷代多由官方組織實施,形成各自時代的標準本,通行於世,人們所悉知的宋刊“十七史”、明刊“二十一史”、清刊“二十四史”,無不如是。清乾隆年間《明史》修成,詔武英殿刊刻全部二十四史,“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成為有清一代的正史標準本,通行300餘年。一直到上世紀30年代,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先生廣搜善本,匯集叢殘,刻成“百衲本二十四史”,成為當時“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受到學界盛讚。但是從“殿本二十四史”到“百衲本”,仍然沒有標點,沒有斷句,不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不能適應新的時代需求。新中國成立後,迫切需要一套經過標點校勘,更準確、更清晰、更便於閱讀的“二十四史”新本。

 

1956年,著名學者、長期在文化戰線工作的鄭振鐸先生,在《人民日報》《政協會刊》先後發文,明確提出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的二十四史”的建議,首次系統討論整理“二十四史”的問題。1958年,毛澤東主席指示,組織標點“前四史”。吳晗、範文瀾隨後主持召開“標點前四史及改繪楊守敬地圖工作會議”,制訂計劃,優先整理出版“前四史”,並兼及其餘二十史及《清史稿》的點校、整理、出版工作,以給讀者提供一套標點準確、錯誤最少、便於閱讀檢索的本子。新中國版“二十四史”的出版工作正式拉開序幕。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歷史傳承,點校本“二十四史”是在黨和國家有關領導的親切關懷和部署下,高效組織有關力量,集中各方面資源,合力完成的一項宏大出版工程。“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完成了從博古架上的“古董”到人人可取而讀之的現代讀本的轉換,是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的標誌性成果。其中《史記》首先出版于1959年9月,向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獻禮;《宋史》最後出版于1978年,標誌點校本“二十四史”最終完成、全部面世。

 

 

“雨雨風風二十年”,親歷全過程的中華書局原副總編輯趙守儼先生用這7個字來概括“二十四史”整理出版的歷程。從1958年到1978年,在中央大力支持下,中華書局集全國學術界和出版界之力,200多位學者編輯參與,完成了這一歷史性的宏偉文化工程。

 

顧頡剛先生1954年進京,在領銜完成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標點之後,又完成了平生最大夙願——第一個《史記》三家注整理本。1971年,周恩來總理作出批示,決定“二十四史”除已有標點者外,再加《清史稿》,都請中華書局負責組織,請人標點,並由顧頡剛先生總其成。年邁的顧先生受命承擔“總其成”之責,用一週時間起草了長篇宏文《整理國史計劃書》。

 

1958年,著名文史學者宋雲彬先生奉調進京,將畢生精力最後奉獻給“二十四史”,協助顧先生完成《史記》點校,獨自完成《後漢書》點校,承擔南朝諸史的編輯工作。

 

1963年,由中宣部、教育部發文,借調武漢、濟南、天津、廣州等地高校多位教授進京,鄭天挺、唐長孺、王仲犖、張維華、盧振華、陳仲安、劉節、羅繼祖、王永興諸先生集中住進北京翠微路2號院中華書局,參加“二十四史”點校工作,從而留下“翠微校史”的佳話。

 

1971年,在中央直接關心下,校史工作重新提上日程,並由北京、上海兩地分別承擔。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宋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組織復旦大學、華東師大、上海師院、上海社科院參與,以中華書局名義出版。其他數史,由北京方面完成。唐長孺、王仲犖、啟功、王鐘翰等學界名宿再次匯聚中華書局,先後參與校史長達十年之久,中華書局因此被啟功先生親切地稱為“第二故鄉”。

 

點校本“二十四史”出版問世後,成為海內外學術界最權威、最通行的版本,享有“國史”標準本的美譽。作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系統完整、科學規範的現代整理本,點校本“二十四史”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成就的標誌性成果。已故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評價其“實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日本著名學者吉川幸次郎在《訪華余錄——出版和書店》中高度評價點校本“二十四史”,稱其“可以肯定超過乾隆殿本,將成為今後研究者的標準本”。早在1960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齊燕銘同志就對“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整理出版提出要“超越前人,並繼續修訂以成定本”的要求。半個世紀以來的事實證明,點校本“二十四史”確實達到預期,並且已經取代舊本,成為之後海內外學術界及廣大文史愛好者普遍採用的最通行的版本。

 

 

經典的産生,既要充分尊重傳統,又要順應時代發展。老一代學者們以他們豐厚的學養和無私的奉獻,以學術標準和時代需要為旨歸,擔負起存亡繼絕的文化使命,使點校本“二十四史”不僅為研究者們提供一個標準通行本,同時為傳統的文獻整理積累豐富的經驗,確立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範式和標準,為古籍整理學科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也為當下我國的出版事業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經驗。

 

為更好適應學術發展和讀者需求,中華書局進行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探索,先後推出“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二十四史校訂研究叢刊”和包括人名、地名、書名在內的各類專題索引。同時,為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需求,陸續出版點校本“二十四史”(全241冊)、縮印本“二十四史”(全20冊)、簡體橫排本“二十四史”(全63冊)以及各史單獨編排出版的版本。目前,點校本“二十四史”已經完全實現數據化,中華書局古聯數字公司重點建設的“中華經典古籍數據庫”,使讀者能夠通過手機端和電腦端實時進行線上閱讀,進一步擴大了“二十四史”的受眾面。

 

點校本“二十四史”全部出齊,距今已有40餘年時間。受當時社會、經濟、學術等客觀條件制約,加之整理過程時間跨度大,參與點校人員變動等因素影響,各史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為適應新時代學術發展和讀者使用的需求,中華書局于2007年啟動點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訂工作,修訂工程被列入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點規劃、中國出版集團“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並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修訂工作通過全面系統的版本復核、文本校訂,盡力消弭點校本存在的不足,形成體例統一、校勘全面、標點準確、閱讀方便的全新升級本。截至目前,已出版《史記》《魏書》《宋書》《南齊書》《隋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八部史書修訂本。修訂工程集合全國學術界的力量,承擔修訂的單位分佈于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陜西、浙江、江蘇等省市的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修訂工作的學者約300人,是當代學術界、出版界的又一件空前盛事。

 

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對民族文化有更準確的理解、更高度的認同,要下大力氣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追求原創力和傳播力同步增強。在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時代光輝。(作者為中華書局總經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