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快評:網絡文化裏的中國心與媒體傳播中的使命感

網絡文化裏的中國心與媒體傳播中的使命感

 

——第七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觀察

 

互聯網作為21世紀初的新生事物,如今已成為幾乎所有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智慧手機的高度普及,為互聯網發展注入了巨大能量。網絡為我們帶來了生活的便利、遠方的消息和自由的溝通,但同時也讓“鍵盤俠”“網軍”和有心人士找到了發泄情緒和搬弄是非的寄居之所。

 

我們常説“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但事實上,法律對於網絡世界的掌控能力還在不斷的摸索和強化之中。在網絡虛擬空間裏,有時候,文化和道德,也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8月22日,以“網絡文化與媒體傳播”為主題的第七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在京舉辦。在人類社會即將邁入5G時代之時,旨在傳承中華文化,深耕兩岸的“中華文化發展論壇”選了一個及時、必要、全民關切、影響深遠的主題。

 

認知

 

在大陸,關注台灣的人很多,但真正去過台灣的人就沒那麼多;在海峽對岸,也是同樣的情況,談論大陸的台灣人很多,但來過大陸的台灣人卻只佔少數。

 

即便沒有親自去過台灣或來過大陸,卻依然不影響在討論相關話題時的侃侃而談。是什麼讓雙方形成了對彼此的認知、理解或者偏見?大部分人靠網絡、靠媒體。

 

靠網絡、靠媒體了解一件事情,優點是速度快、範圍廣、資料多,缺點也許只有一個,魚龍混雜,真相與假像常常相生相伴。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執行董事陳國軍在第七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致辭中指出,當今世界風雲激蕩,面臨著百年未有之變局。中美貿易摩擦牽動著世界經濟的風雨陰晴,全球網上意識形態紛爭加劇,民粹思潮涌動。與此同時,兩岸關係也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中華文化在台灣正受到“台獨”分裂勢力的衝擊和破壞。

 

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如何弘揚網絡文化正能量,發揮媒體傳播價值,是每一個關注中國文化發展、關心兩岸關係走向、關切祖國統一大業的網民和媒體,所必須思考的現實問題。

 

中國心

 

來自台灣的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王正在發言中表示,中華民族所共有的中華文化,是最厚重、最廣博、最深邃的文明,一個台灣人只要深愛中華文化,就沒有道理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這樣的觀念和認識,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但在民進黨及其當局全力鼓噪民粹、煽動兩岸對立情緒的台灣島內,如果一個人敢於明確表態自己是中國人、如果一檔節目敢於公開支持統一,不僅是“政治不正確”,更將遭受“獨派”網軍的圍剿和霸淩,甚至行政機構的粗暴介入。  

 

無可諱言,當前兩岸關係對於中華文化的傳播、傳承和發展,極具挑戰。越是在這種時候,越需要我們在網絡文化建設和媒體傳播導向上強化撥亂反正,弘揚主旋律的力道和方式,講好兩岸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

 

兩岸同胞,尤其是兩岸青年在當下網絡環境中,更應該保持一顆赤誠的中國心,發揮創造性思維,通過多元渠道和方式傳播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

 

使命感

 

網絡時代賦予了媒體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發揮空間。當前互聯網科技突飛猛進,新興媒體影響力與日俱增。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台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不斷威脅臺海和平穩定和兩岸同胞共同利益之時,媒體傳播更應發揮自身優勢,把握時代脈動,順應歷史大勢,展現傳承中華文化、推動兩岸關係的崇高使命感。

 

國臺辦主任劉結一今年5月在第四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強調,維護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推動兩岸關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更加需要兩岸媒體人共擔民族大義,把握歷史大勢,展現“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情懷和責任。

 

在第七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上,大陸媒體人代表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會有更為讓人驚艷的內容産品誕生,在生産上更為便捷、在傳播上更為高效。而我們的初心依然不變,就是要利用好這些新的表現形態,生産人民群眾更為喜聞樂見的産品,為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做出媒體人和互聯網人的貢獻。

 

今年已經是第七屆的中華文化發展論壇,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攜手兩岸傳媒與學術機構聯合主辦。不管兩岸關係經歷怎樣的曲折和變化,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從未間斷,大陸方面通過文化交流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的誠意、善意和決心從未改變。

 

保持網絡文化裏的中國心與媒體傳播中的使命感,承擔起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的莊嚴使命,兩岸同胞就能共創兩岸關係的美好未來。(關其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