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飛來大學錄取通知書

福利院飛來大學錄取通知書

 

福利院的類家庭出了個大學生,范鴻宇(左二)和“媽媽”“弟弟”以及福利院工作人員合影。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飛 攝

 

長沙晚報8月27日訊(全媒體記者 朱華) “咱們院裏的孩子要去大學讀書了!”開學在即,喜慶的氣氛洋溢在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老少奔相走告:在院裡長大的范鴻宇考出了589分的好成績,超出一本錄取線89分,被湖南師範大學統計學專業錄取,成為福利院第一個考上“211”大學的孤殘孩子。

 

福利院的類家庭出了個大學生

 

“我喜歡數學,所以選擇了這個專業,福利院也很支持。”范鴻宇個子挺高,接近一米八,年幼時燒傷留下的傷痕依然醒目,特別是一雙彎曲變形了的手,讓人惋惜。但小夥子並沒有刻意做出遮擋的動作,可以感受到,他已經逐漸走出了兒時的陰影,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錄取通知書被他用塑膠皮小心地包了起來。他笑著説,暑假裏已經和同學悄悄去湖南師大校園參觀了,“學校很美,希望進入大學後,繼續努力,考取碩士甚至博士。”

 

“鴻宇很刻苦,經常晚上學到12點,成績一直不錯。”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幸福樓的一樓,住著范鴻宇和他的“爸爸”“媽媽”“弟弟”們,“媽媽”盛慶雙正在廚房裏忙碌著,給這個即將奔赴大學的“兒子”準備豐盛午餐。這是福利院引進的類家庭撫養模式,通過志願報名和考核培訓,聘請一對夫妻並提供住宿,為福利院孩子模擬出溫暖的家庭環境。

 

高中三年裏,范鴻宇在這個家庭獲得了安靜的學習空間和細緻的生活照料,對於“兒子”的好成績,盛慶雙笑得合不攏嘴:“高考那幾天,他的‘爸爸’沒出去上班,就在家裏陪著他。考數學那天下雨,我們打不到車,鴻宇急得不行,他‘爸爸’趕緊騎著電動車送他過去。”

 

曾經歷數年痛苦康復過程

 

“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很多。”范鴻宇是望城茶亭鎮人,2歲時遭遇一場火災被嚴重燒傷。5歲時,父母雙亡的他被年事已高的爺爺奶奶送到了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一呆就是14年。

 

他來的時候沒有接受過修復治療,面部嚴重燒燬,嘴巴、手因傷無法正常‘工作’。”當時接待他的是福利院工作人員易宏兵。為了讓范鴻宇能過上正常孩子的生活,福利院聯繫了省人民醫院專家為他進行了面部和手部的修復手術。

 

“手術斷斷續續進行了兩個月,後期恢復花了幾年,過程相當痛苦。”易宏兵記得有段時間,范鴻宇日夜要戴著一個繃緊的面具,還因為腹部植皮手術痛到無法直立行走,“我們鼓勵他,安慰他,陪伴他,這個孩子都挺過來了。”

 

易宏兵還像普通家長一樣,為范鴻宇啟蒙,教他拼音、漢字、數數、畫畫等。如今,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幼前、學前教育已成體系,為更多孤殘孩子打下了發展的基礎。

 

手術後,范鴻宇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就近在育新小學上學。“每年都要與校長和班主任聯繫,了解情況。此次高考前,也專門跟他的班主任交流過,為他高考填報志願做了參考。”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院長龍環更像一位爸爸,不愛多言總是默默支持。范鴻宇小學畢業那年獲評長沙市三好學生,他作為家長代表參加頒獎典禮,感到特別欣慰。

 

為更多孤殘孩子一生打基礎

 

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范鴻宇也不例外。

 

“小學三年級時,曾因忍受不了別人的嘲笑,跟別人打了起來。”范鴻宇清楚記得。那一次,易宏兵跟他做了一次深入交流, 范鴻宇坦承,那一次交流對他觸動很大。之後從小學到初中、高中他保持了“學霸”形象,也交到了不少好朋友。

 

“我也愛打遊戲,剛進高中時成績一度下滑過,後來福利院老師找我談心,高三時期的休閒就以看書和聽音樂為主了。”范鴻宇明白回報關心和愛護自己的人,唯有考出好成績,他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哪怕是搭車去學校的十幾分鐘,也要背誦一段資料。

 

“鴻宇給院裏的孩子樹立了一個好榜樣。”龍環説,按照規定孩子上學只有基本費用,但只要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福利院都竭盡所能支持和幫助,包括請輔導老師、上興趣班等。事實上,范鴻宇並不是福利院培養出的第一個“奇跡”,2009年福利院女孩張柯柯考取了馬來西亞一所大學,也是在福利院及愛心人士多方籌資下,圓了留學夢。

 

“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養活孩子,而是為其一生打好基礎,通過學習讓他們走得更遠。”龍環説。

 

愛心陪伴他們走得更遠

 

袁雲才

 

生活在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類家庭”中的范鴻宇,今年以超出一本分數線89分的好成績,被湖南師範大學統計學專業錄取。這張“飛來”的名牌大學通知書,洋溢著喜悅,飽含著溫暖,它是對一個孤殘孩子十餘年寒窗苦讀的最佳獎掖,也是對於“類家庭”這種撫養模式的充分肯定。

 

在范鴻宇所處的“類家庭”中,住著他的“爸爸”“媽媽”“弟弟”,每個人都如真實家庭中的成員一樣,認真當好自己的角色,營造出濃厚、和諧的家庭氛圍。這對於自幼父母雙亡的小范來説,不只是獲得生活上的關心與照顧,更能汲取精神與情感上的養分,更好地撫平不幸遭遇帶來的心靈創傷。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人對於友情的需求尚且如此強烈,親情就更加不可缺失了。福利院引進的“類家庭”模式,正是為孤殘孩子彌補親情的一種很好的探索。

 

無論是家庭收養、社會撫養還是“類家庭”寄養,都有一項成分至關重要,那就是愛心。在范鴻宇以及很多成長成才的福利院孩子身上,我們都能看到愛心有如潮涌。事實上,不只是“爹媽”的愛,所有社會各界的愛心,都是照亮孩子們前行的光芒,將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