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新中華魂——從壯闊70年看中國自信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9-23 15:55:31 | 來源: 新華網 |
新中國70年,是一個國家翻天覆地的偉大躍遷。
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推動新中國前進的億萬人民,熔鑄歷久彌新的中華魂,彰顯新時代的中國自信。
舉世矚目的滄桑巨變,築牢中國自信的堅實基石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是黔北地區遠近聞名的生態旅遊村。
攀上環抱村莊的靈寶山,舉目四望,一條溝渠時隱時現,如玉帶蜿蜒于峭壁懸崖間,叮咚清泉流淌而過,穿過村中百姓家。
30多年前,這裡常年缺水,是遠近聞名的窮旮旯。老支書黃大發曆盡艱辛,發動村民,硬是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斬斷了世代相傳的窮根。
如今,“白天在潺潺溪水中捉魚、夜晚伴著陣陣蛙聲觀星”的田園生活,不僅帶火了旅遊、餐飲、養豬、養蜂等産業,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者回鄉創業。
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尊老愛幼、禮賢敬德蔚然成風,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舊俗陋習悄然隱退。鄉親們見人,掩不住內心的自豪。
團結村的今昔對比,正是新中國滄桑巨變的寫照。
70年櫛風沐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中國道路不斷拓展,中國理論不斷豐富,中國制度不斷完善,中國自信不斷提升。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近來,1300多名記者從江西于都、福建長汀等地出發,參與“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
他們累計跨越1.6萬餘公里,推出萬餘篇報道,網上總閱讀量近20億次。
“新長征路上,每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責任。”歷歷在目的時代變遷,滾滾向前的時代大勢,讓參與報道的記者深有感觸:“每個人都腳踏實地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就能匯聚起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磅薄力量。”
積土為山,匯流成海。在幾代人汗水與鮮血的澆築下,革命先輩曾無限憧憬的“可愛的中國”巍然屹立,“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已成現實。
今年來,一場場歌唱祖國的快閃活動在大江南北競相上演,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幹部群眾、學生軍人等,紛紛唱出對祖國的熱愛與祝福: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都流出一首讚歌”……
從海拔約4500米的西藏阿裏地區獅泉河鎮到把守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吉林防川哨所,從南疆小村莊艾日克貝西村到廣西南寧邕江之畔,透過那發自肺腑的歌咏,人們深刻感受著一個國家鏗鏘向前的腳步、一種自信煥發的力量。
金秋時節,故宮遊人如織。
歷經近600年風雨洗禮,這座皇家宮殿,如今已成為富有時尚氣息的“中國符號”。
它是創新中國的創意聚集地——1萬餘種文化創意産品年銷售額逾15億元人民幣,彰顯著中華民族日新月異的發展活力。
從歷史中走來,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更加自信、更加從容。
面向新時代,億萬人民體味著新中國踏浪前行的不凡歷程,更加堅定夢想成真的未來。
歷久彌新的民族精神,感召億萬人民的不懈奮鬥
“啊,功名深藏,初心永恒;啊,英雄無悔,天地有情”……近來,一首關於老英雄張富清的原創歌曲紅遍網絡,吸引億萬網民的點擊學唱。
這位95歲的老人,為了建立新中國九死一生,60多年深藏功名,把余生都獻給了人民。
何謂英雄?張富清用生命作答。
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脊梁,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
翻開史冊,崢嶸的革命戰爭歲月留下無數光輝的名字:楊開慧、方志敏、趙一曼、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楊靖宇、趙尚志、左權……正是這些中華優秀兒女,用鮮血和生命將新中國的旭日托起。
天地英雄氣,韆鞦尚凜然。
1964年10月16日,一顆巨大的蘑菇雲在戈壁灘上升起,為曾經飽受侵略的中國鑄起了盾牌。2年零8個月後,另一顆更為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
從此,新中國在世界力量版圖上真正有了一席之地。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奇跡從來不會從天而降。在這項偉大成功的背後,是一群人不計一切的犧牲與奉獻。
一次實驗失敗後,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鄧稼先一個人走進荒漠,找到那塊散發著射線的東西,用手捧著,走了出來。
癌症的魔影從此侵入他的體內,愛國的壯舉卻刻進了國人的記憶。
深深流淌于血脈的家國情懷,迸發出不甘人後的奮鬥,傳揚著獨立自強的精神。
深秋時節,塞罕壩林場藍天白雲,層林盡染。
誰能想到,半個多世紀前,這裡是一片荒僻苦寒之地。三代林場人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百萬畝人工林海。
“塞罕壩的樹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它就是我們中國人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象徵。”手捧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説。
從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塞罕壩精神……正如一條綿延不絕的精神紐帶,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連接起中國的昨天、今天、明天。
帶著開闢天路的豪情,青藏鐵路穿梭於世界屋脊之上;帶著探尋月宮的浪漫,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帶著遙望九天的夢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向宇宙張開“超級天眼”……
70年春華秋實,走進新時代的中國厚積薄發,正在展現氣勢如虹的自強與自信。
從白山黑水間的廣袤油田到中原大地上的滾滾麥浪,從互聯互通的“一帶一路”到通達未來的自由貿易區……不斷刷新的中國巨變背後,正是民族精神積厚成勢的豐碩成果。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包含278名個人和22個集體的“最美奮鬥者”建議人選公示——
守島衛國的王繼才、至誠報國的黃大年、英雄機長劉傳健、充實天下糧倉的袁隆平、紮根鄉村教書育人的劉芳、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
他們是70年來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涌現出來的英雄模範人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
幸福源自奮鬥,成功在於奉獻,平凡造就偉大。“最美奮鬥者”的故事,就是一部新中國70年篳路藍縷的奮鬥史。
“中國日新月異,每天在高樓大廈中穿梭忙碌的人們更需要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價值觀上的認同。”幾年前,“85後”女孩史逸嬋留學回國後放棄外企的高薪工作,選擇成為一名基層黨群工作者。
如今,在上海靜安區的黃金商務地段,史逸嬋負責管理的黨建平臺“白領驛家”已經擁有6萬多名忠實粉絲。通過組織“帶著黨旗去旅行”定向越野等創新行動,她越來越堅信,偉大的事業需要精神去引領、去凝聚。
從扶危濟困、社區治安巡邏、撿臟護綠等傳統活動,到“愛心助空巢”“社區心目影院”“智慧手機培訓”等新項目,在我國第一個社區志願者組織發祥地——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朝陽裏社區,鄰裡守望、助人自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1988年初,朝陽裏的13名志願者自發組成義務包戶服務小組,如星星之火點亮了社區志願服務。31年來,志願者們用友愛傳遞友善,用互助匯聚力量,志願精神在這裡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堅定迸發的文化自信,挺起民族復興的精神脊梁
嘉峪關,始建於600多年前,素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2019年初秋,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考察。他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里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里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
只有珍視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只有厚植文化,才能滋養國家。
2018年,我國公共圖書館從1949年的55個增加到3176個,博物館從21個增加到4918個;電視劇和圖書年産量穩居世界第一,電影産量高居世界第二,全國電影總票房達609.76億元……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讀著《創業史》、唱著《我們走在大路上》,全身心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熱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聽著《在希望的田野上》,看著《平凡的世界》,滿懷熱情弄潮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
進入新時代,人們在電視劇《大江大河》、紀錄片《飛向月球》、電影《流浪地球》中感悟一個大國的氣度與創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汲取著建設、改革的偉大力量,猶如黃鍾大呂,激蕩民族自尊、自強與自信。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自此,中國已有55項世界遺産,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居世界前列。
自然與文化瑰寶展現一個發展中大國的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成為我們走向世界的橋梁紐帶。
今天,全球約70個國家和地區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海外漢語學習者超過1.2億人;“歡樂春節”等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積極行動,讓各國人民感受著中華民族對和諧世界的價值追求……
今天,來到世界第二大書展——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現場,一批登上世界文壇各種領獎臺的書籍成為當代中國蓬勃氣象的最新注腳。
2019年5月15日,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會聚文明古都北京,共賞多元文化之美,共謀文明交流互鑒之道。
“習近平主席創造性地提出了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間開展對話的多種方式,這有助於解決當今世介面臨的各種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社會和人文科學處負責人羅素·日瓦蘭説。
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在開放包容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就是新時代中國的文化自信!
相關新聞
- 2019-09-2370載家國情——老一輩澳門人的國慶記憶
- 2019-09-23西班牙特內裏費島各界共慶新中國70華誕
- 2019-09-23約3000粵港澳青年匯聚廣州 拼出“祖國好”
- 2019-09-23國慶70週年慶祝活動第三次演練圓滿結束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