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型成就展看新中國光輝歷程:天翻地覆慨而慷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09-24 11:06:51 | 來源: 新華社 |
70年風雨兼程,70年滄桑巨變。
9月23日,“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開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走出了一條彪炳史冊的人間正道。
從1949年到2019年,成就展採用編年體形式,帶領觀眾沿著時光隧道,跟隨歷史年輪,全方位回顧和感知共和國走過的光輝歷程。
13個五年規劃和計劃,70年非凡成就
首臺搭載5G設備的電力機車在駛入西安機務段機車整備場的同時通過5G信號傳輸車載數據(9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在展館的時光隧道中,十幾塊橙紅色主題展板,對每隔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進行集中展示。
從“一五”計劃時期首次大規模、有重點進行工業建設,到“五五”計劃時期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從“計劃”向“規劃”轉變的“十一五”規劃,到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十三五”規劃……
如同一把時間尺規,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3個五年規劃和計劃,刻錄著70年非凡成就背後的艱辛與輝煌。
70年,探索一條道路。
成就展中,有一張156項重點工程的行業分佈圖,絕大多數工程集中在重工業領域,其中煤炭、電力、機械工程佔比最高。這156項重點工程,是“一五”計劃時期蘇聯援建的。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這是當日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量子通信“京滬幹線”總控中心工作。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正在推進的“十三五”規劃中,有165項重大工程項目。從深海空間站到量子通信、從5G到高速鐵路,這些工程項目凸顯戰略性和牽引性,代表著世界科技發展和産業變革方向。
參展商在第三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進出口商品展上演示5G遠程智慧駕駛(9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兩個五年,兩組重大工程,折射的是一個國家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70年前的中國,一窮二白,擺在面前的,是一個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走向現代化的時代課題。
70年後的中國,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探索出一條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光輝道路。
70年,見證融入世界。
這是第125屆廣交會第二期展館(4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展館中,歷年廣交會會場圖片在視頻中循環播放。
1957年4月,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開幕,新中國衝破西方經濟封鎖和政治孤立,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從此,全球市場得以見證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力。
1957年10月,第2屆廣交會在中蘇友好大廈舉行,這是展館夜景(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61年後,上海,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拉開帷幕,讓世界驚嘆于中國市場的強大活力。
進出之間,凸顯70年中國與世界的深度互動。
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的票數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2001年11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決定;
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命運共同體”理念。
一個個高光時刻,一個個歷史瞬間,見證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走出時光隧道,成就展將觀眾引向一艘在藍天碧海中搏擊的航船。片片風帆揚起,點亮中國邁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偉大征程中的60個關鍵指標,以“數讀”形式呈現70年發展成就。
70年崢嶸歲月,從屹立東方到改革開放,再到走向復興,中國航船奮發向前。
體驗者在位於北京市的中國移動5G體驗廳觀看5G設備(2016年5月31日攝)。由我國5G推進組聯合歐盟、韓國、日本和美國共同主辦的第一屆全球5G大會于2016年5月31日在北京召開。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150個第一,70年創新突破
如果説成就展是一條淌過70年的時間長河,其中標示的150個“新中國第一”就是這條長河中的顆顆珍珠。
150個第一,勾勒出一個傳統農業國家邁向製造大國,進而向製造強國進發的光輝歷程——
轎車,部件多、生産鏈條長。能否造出自己的轎車,是一國製造業水準的重要體現。
拼版照片:上圖為1958年拍攝的第一汽車製造廠(資料照片)。這裡生産了第一批紅旗轎車;下圖為2019年4月9日,在一汽紅旗總裝車間內,職工在對生産的紅旗轎車進行靜檢作業(新華社記者許暢攝)。 新華社發
1958年,第一輛“紅旗”牌轎車研製成功,為新中國工業發展寫下新的注腳。
今天的中國,已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汽車、手機、電視機、煤炭、鋼鐵等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産量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工業第一大國、製造業第一大國。
進入新時代,“第一”的含金量越來越高:
一列復興號動車組列車駛出天津動車所停車場(4月9日清晨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發(楊寶森攝)
CRH380A高速動車組在中車四方院內整裝待發(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2013年12月,世界最大矩形盾構機研製成功;2017年5月,我國自主研製的首款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2017年6月,復興號動車組投入運營;2018年4月,世界最薄觸控玻璃量産……
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幹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成功(2017年5月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當前,中國已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行列,中國經濟正加快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向高品質發展不斷邁進。
150個第一,記錄一個發展中大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從瓶頸制約成為優勢支撐的不凡進程——
150個第一中的“第一”,是1951年10月官廳水庫開工建設。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庫。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各領域薄弱的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升的制約十分明顯。
今天的中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營業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一日千里已不是夢想;光纖寬頻成家庭標配,網民規模世界第一;能源、水利、通信、交通,網絡覆蓋之廣、通達之深,令世界驚嘆……
“中國天眼”全景(8月27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人才、物資、信息、資金等要素在不同區域之間、在經濟全球化的舞臺上自由流動,“流動中國”釋放出活力奇跡。
150個第一,見證一個文明古國向創新大國躍升的決心和步伐——
成就展上,兩張圖片令人駐足,一張是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開幕;一張是2016年5月,科技界最高規格的三大會議首次同步召開,提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
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70年來,科技“集結號”每一次吹響,都釋放出強大動能。
在西藏阿裏觀測站,“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2016年12月10日攝,合成照片)。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細心的觀眾發現,從新中國建設的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第一台蒸汽機車下線投用、成功冶煉第一爐不銹鋼,到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青蒿素、“神威·太湖之光”奪得世界超算冠軍、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落成啟動、“墨子號”發射成功……從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個“第一”,到全球科技領域一個個“第一”,一個創新大國正在崛起。
2019年1月,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月背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這是成就展展示的150個第一中的最後一個“第一”。但人們相信,更多的“第一”還會接連不斷地被創造出來。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4個家庭場景,70年民生變遷
成就展通過還原不同年代的家庭場景,讓人們回到往昔,看到現在,暢想未來——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50年代,一間鄉村婚房裏,一張土炕、一盞煤油燈、兩三件簡單傢具,幾乎就是全部家當。
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一戶城市家庭內,電視、冰箱、電風扇、縫紉機成了“標配”。
進入新時代,走進普通的安居住宅,寬敞的客廳,齊備的傢具電器,透出幸福生活。
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走進千家萬戶,智慧家居會讓生活更加舒適便利。
廖俊波(中)在福建省政和縣鐵山鎮東澗村向花農了解花卉生産情況(2014年4月18日攝)。 新華社發(徐庭盛 攝)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家走向強盛的背後,是億萬人民命運的改變、生活的變遷。
70年,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矢志不渝——
成就展上,展出了一張1979年12月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照片。那次會見,首次提出“小康”目標。
以此為起點,成就展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從生存走向發展的小康之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成就展標注了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設立扶貧日、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等一個個重要節點。
40年後,中國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階段,全面小康已近在咫尺。
70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以貫之——
“赤腳醫生”的醫藥箱,“的確良”做成的衣服……成就展上,一個個老物件在喚起人們記憶的同時,也通過生活變化的對比,為人民至上的理念寫下溫暖的注腳。
通過成就展可以看到,從赤腳醫生到全科醫生,從消滅血吸蟲病到攻堅慢性病,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翻了一倍多;從恢復高考的場景到實施“985”工程的圖表,中國正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從實行雙休日到啟動7天長假,從開放中國公民出境遊到出國手續簡化,中國人有了説走就走的便利。
一張張照片展現的笑臉、一件件實物承載的歷史、一個個圖表彰顯的變化,無不印證著中國共産黨人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無不體現著人民群眾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0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奮鬥目標愈加鮮明——
成就展開幕當天正值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展覽現場用充足的糧倉、飽滿的果實佈置了豐收場面,表現了廣大農民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美好期待。
四川涼山州鹽源縣藤橋鄉麻柳村的通村硬化路和路旁的新居(8月13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發
從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到農村環境治理,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越來越美好的生活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改善和發展民生的生動例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抓廁所革命提升旅遊業品質,推行垃圾分類改善生活環境……成就展展示的一件件民生實事,瞄準的是短板,解決的是痛點,體現的是擔當。
一個國家以人民作為發展的價值尺度,一個政黨把為人民服務莊嚴地寫進黨章,必然凝聚起最大的共識,激發最強的力量,共同書寫壯麗史詩。
7面英模墻,70年奮鬥足跡
張富清穿上老式軍裝敬軍禮(3月31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從時傳祥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廖俊波,從蔣築英到黃大年,從楊善洲到張富清……70年,一個個閃亮的名字鐫刻在新中國的年輪上,浸透在民族精神的血脈裏。
國家繁榮,離不開人民的奮鬥;民族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
成就展以年代為序,設置了7面人物墻,集中展現新中國發展建設進程中不斷涌現的英雄模範。
曾記否,鐵人精神點燃發憤圖強的激情歲月。
成就展還原了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在冰天雪地中艱難推動貝烏40型鑽機絞車的場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油資源匱乏,工業基礎薄弱。在松遼石油大會戰中,王進喜喊出“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邁誓言。中國工人靠著實幹苦幹,在1965年底甩掉了貧油帽子,建立起石油工業基礎。
今天的中國,正向製造強國進軍。成就展同時展現了高鳳林、魯宏勳等大國工匠的風采。從王進喜到大國工匠,時代曾賦予産業工人以重任,時代也必將賦予産業工作以新的榮光。
曾記否,紅旗渠精神激勵中國人民攻堅克難。
四個人,身穿厚厚的棉衣,一錘一錘開鑿岩石,脖子上的毛巾已滿是汗水,臉上卻帶著笑容。成就展上,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把人們帶入建設紅旗渠的火熱現場。
上世紀60年代,河南省林縣乾旱缺水,極度貧困。林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用最普通的工具劈開太行山的重巒疊嶂,把漳河水引入林縣,建成了人工天河。
在成就展上還可以看到,同樣的年代,塞罕壩人在莽莽荒漠上默默奉獻,建成了面積達100多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
70年,中國人民始終保持和發揚著奮鬥精神。“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是今天中國人民向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邁進最有力的動員令。
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在日本落幕。中國隊以7戰全勝的戰績獲得冠軍。這是中國女排隊員在領獎臺上。 新華社發(黎啟榕 攝)
曾記否,女排精神發出頑強拼搏的時代強音。
成就展展出的一座獎盃引人注目,它是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中國女排獲得的冠軍紀念杯。
1981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正需要匯聚共識、振奮精神。這年11月,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得世界盃冠軍,隨後又創下五連冠的奇跡。“學習女排,振興中華”鼓勵著無數人投入改革開放大潮。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從獲得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到實現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從成功舉辦第29屆夏季奧運會到即將舉辦第24屆冬奧會……跟隨成就展的展示,可以讀出體育所承載的夢想、傳承的精神。
成就展上,精神印記隨處可見:一本翻開的雷鋒日記寫道“我是黨的兒子,人民的勤務員”;一處叫“地窩子”的場景呈現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創業艱辛;抗擊“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的一幅幅圖片表明中國人民有足夠信心底氣戰勝任何困難挑戰……
70年,天翻地覆慨而慷!面向未來,中國人民必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前進。
相關新聞
- 2019-09-2470年時光流影 70行見證發展
- 2019-09-24中國奇跡我見證——國際友人眼中的新中國70年巨變
新聞推薦
- 兩岸林博會在三明啟幕 逾500名臺胞參展參會2024-11-08
- 臺企深掘進博機遇:“回頭客”續前緣 “頭回客”覓新機2024-11-08
- 第六屆“海峽兩岸校園(網絡)歌手大賽”正式啟動2024-11-08
- “親,來品茶”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系列活動(茶博會季)即將啟動2024-11-08
- 臺青追夢貴州行:探尋中醫文化 感悟康養魅力2024-11-08
- 了卻三代人夙願 臺胞姐妹回湖南道縣尋親祭祖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