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研究會文章:美國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問題嚴重阻礙婦女人權的實現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9-11-26 11:52:00 | 來源: 新華網 |
中國人權研究會26日發表《美國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問題嚴重阻礙婦女人權的實現》文章。全文如下:
美國長期存在的性別歧視問題嚴重阻礙婦女人權的實現
中國人權研究會
2019年11月
消除一切形式的性別歧視,實現男女平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1975年聯合國第一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墨西哥宣言》指出:“男女平等是指男女的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平等以及男女權利、機會和責任的平等。”以“人權衛士”自居的美國,不但至今仍未批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這一聯合國核心人權公約,其國記憶體在的性別歧視問題也日益惡化,嚴重阻礙了婦女人權的實現。
一、美國性別歧視問題的主要表現
性別歧視是美國社會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美國婦女受到長期的、系統的、廣泛的、制度性的歧視,各種公開的、隱蔽的性別歧視現象觸目驚心。
(一)經濟領域的性別不平等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但婦女在經濟領域的權利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婦女在就業、薪酬和職業發展等方面都面臨著嚴重的歧視。
其一,對婦女的就業歧視和職業歧視相當嚴重。據統計,婦女佔美國總勞動力的比重超過46%,是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然而,婦女的勞動權利並未得到相應的保障。一是美國職業的性別化區分明顯。在美國,婦女就業範圍有限,主要集中在文書工作和零售業等領域,在高聲望領域婦女所佔的比重大大低於男性。與美國科技從業者數量增加相反,美國女性科技從業者人數卻在明顯地下降,僅僅佔全部科學技術領域工作人數的1∕4左右。在美國排名前25的科技公司中,女員工僅佔全部員工的19.6%。二是美國婦女失業率明顯高於男性。美國勞工統計局發佈的就業報告顯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美國零售業崗位共減少54300個,但男性和女性的遭遇卻截然不同:女性失去了超過16萬個職位,而男性卻增加了10.6萬個職位。三是美國職場對懷孕婦女和哺乳期婦女存在歧視。孕婦和新生兒母親面臨著現實的就業歧視問題,許多僱主並不尊重《懷孕歧視法案》,時常發生逼迫懷孕女員工離開自己工作崗位的事件。四是在職業發展中,婦女無法獲得與男性同等的發展機會,很難打破職業競爭中的“天花板”。《舊金山紀事報》網站2018年12月21日報道,在美國科學技術領域工作的女性中,有50%的受訪者表示在工作中經歷過性別歧視;約70%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在政界和商界擔任高層領導職位的女性太少。
其二,男女同工不同酬問題突出。美國人口普查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多年以來,男女兩性之間的收入差距一直維持在21%左右,其間2007年差距為23%,2016年差距為19.5%,縮小差距的幅度並不大。2017年美國女性的年工資收入僅為男性的80.5%,與2016年相比沒有統計學差異。2018年美國女性的年工資收入僅為男性的81.3%。在性別歧視更明顯的州,女性工資更低。不同種族婦女的收入差異也很大。非洲裔女性的工資僅相當於男性的62%,拉美裔女性的工資僅相當於男性的54%,部分州有色人种女性工資水準尚不足有色人種男性工資收入的50%。女性在各個類型工作崗位的平均工資都低於男性,即使是在像護士等工資較低而且以女性為主的職業中,女性的工資依然低於男性。
其三,婦女貧困問題嚴重。聯合國專家組2015年12月11日發佈的報告指出,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間,美國貧困婦女比例從12.1%上升至14.5%,該數字持續高於男性,其中主要是族裔少數群體、單親家庭婦女和老年婦女。斯坦福大學貧困與不平等問題研究中心2017年發佈的報告顯示,美國南部農村的整體貧困率為20%,其中非洲裔美國人的貧困率是33%,非洲裔婦女的貧困率高達37%。美國退休安全研究所的研究顯示,退休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貧困,美國65歲以上女性陷入貧困的幾率比男性高出80%,75至79歲女性陷入貧困的幾率更是男性的3倍。
(二)婦女遭受職場性騷擾和性侵害
美國婦女在工作場所遭受性騷擾和性侵害的問題極為普遍。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2017年發佈的報告顯示,60%的女性在工作中遭受過性騷擾。由於許多受害者因各種原因不敢提出指控,婦女遭受性騷擾和性侵害的實際數量可能會更高。《今日美國報》網站2018年9月26日報道,性騷擾、性侵犯在美國娛樂界已經成為系統性問題。根據對全行業的調查,94%的受訪女性表示在職業生涯中經歷過某種形式的性騷擾或性侵犯。2017年10月,針對美國影視製作人哈維·溫斯坦性侵多名女明星的醜聞,美國各界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名為“ME TOO(我也是受害者)”的社會運動,鼓勵受害者用這種方式抗議美國廣泛存在的性騷擾和性侵害,得到了百萬餘人響應。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7年11月22日報道,前美國奧林匹克體操運動隊醫生拉裏·納薩爾被指控性侵接受其治療的女運動員,受害者達130多名,其中包括多名奧運金牌得主。《今日美國報》網站2017年11月20日撰文指出,美國各州議會深陷性騷擾醜聞。《得梅因紀事報》2018年10月14日報道,艾奧瓦州有20多名議員或議會工作人員捲入到性騷擾案件中,而案件受害者由於擔心失業或報復不得不在10餘年中保持沉默。
(三)校園性騷擾和性侵害問題嚴重
美國高等院校聯合會2015年9月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23%的大學本科女生遭受過性騷擾或性侵害,20%的大學生認為性侵犯和不當性行為成為大學校園中極為嚴重的問題。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網站2017年的調查顯示,在美國主要的研究型大學,每10名受訪女研究生中就有1人曾經遭遇教職員工的性騷擾。《邁阿密先驅報》網站2016年9月21日報道,一名16歲的高中女孩在佐治亞高中的教室被性侵之後,反而因申訴被校方多次停課,學校負責人在調查過程中甚至強迫她和侵害人在同一個房間進行詢問並演示受害過程,致使其遭受二次心理傷害。
(四)婦女遭受暴力侵害的情況嚴重
對婦女的暴力是一個廣泛存在於美國各個階層的問題,嚴重威脅著婦女的生命安全、健康和人格尊嚴。
其一,婦女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在美國,平均每3名婦女中就有1人受到過家庭暴力的傷害。據美國家庭暴力研究所統計,美國家庭暴力受害者85%為女性,每年有530萬婦女受到虐待,有千余名婦女被她們的配偶、同居者或男朋友殺害。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8年4月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27.3%的美國女性在生活中至少經歷過一次來自親密伴侶的身體暴力、性暴力或跟蹤。而據美國終止家庭暴力全國網絡發佈的報告,受資金限制,依然有部分家暴受害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幫助。
其二,少數族裔女性遭受性騷擾和性侵害時有發生。《今日美國報》網站2018年5月4日報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表明,少數族裔社區家庭暴力事件更為多發,45%的非洲裔美國女性遭受過親密伴侶的身體或性虐待。美國國家司法研究所的研究顯示,超過4∕5的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女性在一生中經歷過暴力,其中超過一半的女性經歷過性暴力,而施害者大都為其他族裔的男性。《赫芬頓郵報》網站2018年11月14日報道,國家犯罪信息中心僅2016年就收到5712例有關原住民婦女失蹤的案件報告。
其三,軍隊是婦女性騷擾和性侵害的重災區。美國女性軍人在服役期間也經常遭受性騷擾和性侵害,有媒體質疑美國軍隊中存在“強姦文化”。調查顯示,在美國軍隊中,超過32%的女性表示曾遭受過性侵犯,有80%的女性表示曾遭到過性騷擾。近年來,美國軍隊中性騷擾和性侵害的案件數量還在持續攀升,並未得到有效遏制。美國國防部2017年5月發佈的年度性侵害報告顯示,2016年軍隊中發生的性侵犯案件多達14900件。2017年受“ME TOO”社會運動的影響,大量軍隊女性主動站出來揭露自己曾遭受的性騷擾和性侵行為。
其四,監獄內婦女遭受暴力問題嚴重。美國監獄內婦女遭受暴力的問題早已引起聯合國的關注。聯合國2016年發佈的報告指出,“我們同意婦女暴力問題特別報告員在她關於2011年8月訪問美國的報告中提出的擔憂,尤其是被羈押婦女遭受的過度監禁、單獨監禁、性暴力,給孕婦戴鐐銬以及對需撫養未成年子女的婦女缺乏替代監禁的刑罰……”英國《衛報》網站2017年6月29日報道,美國各地的監獄和羈押場所管理混亂。販賣人口者經常將被關押的女性偷運出來,通過毒品控制、野蠻毆打等方式強迫她們進行性交易,使她們陷入犯罪和被剝削的無盡循環中。根據美國司法部網站2018年7月11日和11月8日披露的信息,美國聯邦前囚犯押送官員埃裏克·斯科特·金德利在任職期間曾多次持械性虐待性侵女囚,導致被害人身心受到嚴重傷害。
其五,宗教場所頻發性侵害案件。自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揭露宗教場所性侵害醜聞之後,近年來依然發生過多起此類性侵害案件,女性和兒童都是嚴重受害者。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18年8月報道,超過1000名婦女兒童在過去數十年間遭到300多名牧師性侵害。
(五)少數族裔婦女健康權利缺乏保障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無論收入水準如何,非洲裔婦女和兒童的死亡率都高於白人,非洲裔的人均預期壽命比白人低約3.5歲,非洲裔嬰兒死亡率是白人的2.3倍。少數族裔婦女在分娩過程中或分娩後不久的死亡率高於白人婦女。非洲裔婦女只佔美國女性人口總數的約14%,但艾滋病毒感染者中非洲裔婦女卻佔近三分之二,每年新感染艾滋病毒的婦女中有66%是非洲裔,非洲裔婦女艾滋病患者死亡率是白人婦女的近16倍。
二、美國産生性別歧視問題的根源
美國存在的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有其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美國由來已久的性別歧視傳統、父權制文化,特別是社會制度的弊端是導致性別歧視問題難以有效解決的根本性障礙。
(一)性別歧視的歷史傳統由來已久
美國的性別歧視有極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作為美國立國的政治綱領,《獨立宣言》中所指的“人”卻是不包括婦女和黑人的。美國長期以來自我標榜的“美式人權史”實質上只是屬於白人男性的歷史,“美式人權”實際上僅是白人男性享有的特權。1848年7月,美國婦女舉行第一屆女權大會,仿傚《獨立宣言》發表了《美國婦女權利宣言》,尖銳地指出婦女在法律、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對待,要求與男性享有平等的權利。但是,美國婦女爭取自己平等權利的道路異常曲折。
自建國初期開始,美國婦女就一直呼籲憲法承認其選舉權,但是在這個自視“最民主、最自由”的國家,直到建國100多年後的1920年,美國憲法第19條修正案正式生效,婦女才獲得了選舉權。美國婦女為爭取與男子的平等權利和地位進行鬥爭的歷史,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美國沉重的性別歧視歷史傳統。
(二)父權制文化妨礙兩性平等關係的形成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美國社會中父權制文化根深蒂固。父權制文化將現實存在的性別歧視看作是自然形成的、理所當然的和不可改變的,是由婦女的生理狀況決定的。這種觀念已經滲透到了美國文化之中。社會公眾和一些政治家的言論中充斥著對婦女的陳規定型的偏見。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讓婦女返回家庭”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美國社會普遍認為,婦女的角色就是生兒育女,成為賢妻良母。1963年美國著名女權主義作家貝蒂·弗裏丹出版《女性的奧秘》一書,向這一陳腐的婦女觀提出了挑戰。如今,在許多美國人的內心深處,美國仍然是一個“女人為家庭主婦”的社會。這種文化氛圍,使得美國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等各個領域都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處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公眾更多地將男性與領導人的角色聯繫在一起,而將女性與撫養孩子、照顧家庭聯繫在一起。
在父權制文化長期浸染下的一些大眾媒體,建構了以男性話語為核心的性別關係,傳播陳規定型而且貶損的婦女形象,以謀求狹隘的商業和消費主義利益,也進一步固化了婦女的弱勢地位和公眾對女性的刻板形象。最明顯的例證是在政治選舉中,媒體對參與政治的男性和女性的報道不同,明顯對女性抱有一定程度的偏見。
(三)社會制度的弊病嚴重阻礙著性別平等的實現
多年來的婦女運動雖然使得美國的性別不平等狀況有所改觀,但並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女性受到不平等對待的狀況。聯合國專家組2015年訪問美國後發佈的報告指出,婦女在競選籌款方面面臨的巨大困難是導致婦女在選舉政治職位任職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在過去幾十年中,金錢在美國政治選舉中的作用大幅增加。男性主導的政治人際網絡的排他性,是導致美國婦女籌集競選資金困難重重的原因之一。
美國社會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為極少數金融寡頭和壟斷集團所左右。美國政治制度中扮演主角的共和黨、民主黨,實際上被極少數利益集團所掌控。美國國會和政府的很多政客實際上淪為資本和極少數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在這種社會制度的背景下,資本、權力、極少數人的利益成為立法、行政、司法以及社會管理的最終價值指向,從而決定了美國難以把實現性別平等放到應有的位置而重視,沒有從實現社會公正和婦女人權的高度來看待消除性別歧視問題。因此,美國政府很難採取積極措施解決性別歧視這一重大的現實社會問題。
2010年和2015年美國接受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普遍定期審議時,美國政府均承諾批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然而時至今日,美國國會仍未批准這一聯合國核心人權公約。聯合國報告指出,對於批准該公約的抗拒反映了美國政界對於保障婦女平等人權的反對力量。此外,美國也沒有響應聯合國的倡議,制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更沒有推行聯合國倡導的促進婦女參政的配額制度。
按照聯合國近年來對彈性工作時間、部分就業等更為靈活的“家庭友好”就業舉措進行的評價,美國在20個工業化國家中名列最後。在工業化國家中,美國是唯一沒有從立法上保障帶薪育兒的國家。此外,美國只有16%的勞動婦女享有全薪産假,美國遲遲沒有解決男女同工不同酬這個老大難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制度的種種弊端。
三、美國性別歧視問題的嚴重後果
婦女人權是普遍人權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婦女的權利及其實現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人權狀況的重要標誌。美國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問題,嚴重妨礙婦女人權的實現,加劇了美國社會不平等狀況,也阻礙了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
(一)嚴重妨礙美國婦女人權的實現
女性是人類的母親,婦女問題不僅僅關係著女性自身,也關係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尊重和保障婦女人權,實現性別平等是關鍵,同時也是國家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第五個目標,就是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雖然在贏得選舉權後的近100年間,美國婦女在爭取各方面平等權益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美國現存的種種性別歧視問題,嚴重阻礙了婦女權利的實現和發展。聯合國專家組嚴厲指出,美國婦女並沒有獲得其作為公民的正當地位,在婦女公共和政治領域任職率、經濟和社會權利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的國際標準方面,美國處於落後地位。美國存在的嚴重的性別歧視狀況直接影響到許多美國家庭的穩定發展和未來一代人的健康成長。
(二)加劇美國社會的不平等
性別平等是社會平等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社會公正的關鍵問題之一。性別歧視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佔人口一半的婦女參與社會、經濟、政治的機會和權利,社會平等、社會公正也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美國婦女在經濟領域、人身安全、健康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導致其對自身社會地位不平等和社會不公的不滿情緒不斷高漲。根據蓋洛普諮詢公司網站2018年1月10日發佈的調查數據,46%的女性受訪者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表示不滿或非常不滿,這一比例在2008年的調查中為30%。《紐約時報》網站2018年1月20日報道,數百萬人參加“2018 女性遊行”,對現任政府政策表示強烈抗議。美國存在的嚴重的性別歧視狀況,加劇了美國社會本來就很嚴重的不平等狀況,進一步撕裂了美國社會。
(三)阻礙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
1993年聯合國《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指出:“婦女和女童的人權是普遍性人權當中不可剝奪和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部分,婦女在國家、區域和國際各級充分和平等參與政治、公民、經濟和文化生活,消除基於性別的一切形式的歧視是國際社會的首要目標。”實現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奮鬥目標。為了這一共同目標,儘快消除性別歧視,切實保障婦女權利,實現全面的、系統的、事實上的男女平等,是國際人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作為在當今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家,本應在消除性別歧視、保障婦女權利方面展現負責任態度、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事實卻是美國存在的性別歧視狀況一直在延續甚至惡化。不僅如此,美國甚至於2018年6月19日悍然宣佈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多年來,美國在人權問題上奉行“雙重標準”,一直把人權作為指責和干預他國的政治霸權工具,而對自身存在的包括性別歧視在內的嚴重人權問題卻視而不見,甚至對承擔國際人權公約的責任持消極抗拒態度。美國的所作所為,不僅與人類共同的人權價值背道而馳,而且越來越成為國際人權領域的“攪局者”和“麻煩製造者”,嚴重損害了國際人權事業的健康發展。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