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報國,他們值得14億人打call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19-12-20 11:11:04 |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科技,是點亮文明的火炬。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科技發展的潮流中,科學家是探路人、領軍者。盤點2019,科學家是我們心中最閃亮的星星。
群星璀璨又一年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2019年,劉永坦、錢七虎兩位國之重器的“大工匠”,在我國一年一度的科技獎勵大會上坐上了主席臺。作為2018年度我國科技界最高獎勵的獲得者,他們同黨和國家領導人一道為其他獲獎者頒獎。這是一個國家對優秀科研人員的最高禮讚,也是兩位耄耋之年的科學家的人生榮耀。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兩院院士劉永坦,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海域監控面積的全覆蓋提供了“火眼金睛”。能夠“看”得更遠,還能有效排除雜波干擾,發現超低空目標,對於對海遠程預警來説至關重要。劉永坦堅信,科技可以興國。為此,他甘坐40年“冷板凳”,用畢生精力帶出了一支“雷達鐵軍”。
剛領完獎,這位“80後”老院士就許下了新願望——繼續帶領團隊向小型化雷達進軍,讓技術造價更低,讓功能性能更優,更好保衛祖國海疆。
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教授,用畢生精力成就了一項事業——解決核武器空中、觸地、鑽地爆炸和新型鑽地彈,侵徹爆炸若干工程防護關鍵技術難題,建立起我國現代防護工程理論體系,創立防護工程學科,引領防護工程科技創新,為我國鑄就了固若金湯的“地下鋼鐵長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後,這位高風亮節的科學家主動提出把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出來,在昆山成立助學基金,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201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的盛大活動中,我國首次頒發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榮譽。于敏、孫家棟、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等5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被授予“共和國勳章”。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顧方舟、程開甲等5位科學高峰的勤奮攀登者,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他們是新中國科學家英模群體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榮、國家的財富。他們,值得近14億人民最高級別的“點讚”。
中國科學家的貢獻也贏得了世界人民的“點讚”。
2019年,在英國BBC相關欄目發起的“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活動中,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與居裏夫人、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共同進入候選人名單。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
這位年近九旬的老科學家,至今依然奮鬥在科研一線。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她帶領科學團隊經過多年攻堅,終於在2019年取得了新的突破和進展,得到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高度認可。
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中國科學家鄧宏魁入選。
鄧宏魁教授與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佑安醫院等團隊合作,利用基因編輯手段在人體造血幹細胞中失活CCR5基因,並將編輯後的幹細胞移植到HIV(艾滋病病毒)感染合併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體內産生效果,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2019年,在慶祝中非共和國成立61週年典禮上,中國科學家、“菌草之父”林佔熺,從中非總統圖瓦德拉手中接過國家感謝勳章。可用來代替樹木栽培食用菌、藥用菌的“菌草”,是中國為全球反貧困貢獻的一支“奇兵”。
30多年來,林佔熺發明並推廣菌草,不僅在國內成就斐然,幫助成千上萬的農民增加了收入,還將菌草技術推廣至106個國家,菌草成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民生工程、扶貧工程、生態工程。菌草因此被稱為神奇的“中國草”。
在2019年璀璨的群星中,不僅有科學大家,也有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楊海燕、陳孝平、陳雲霽、梁建英、姬秋梅、祁興磊、邢繼、徐恭義、陶文銓、黃才發等10位科技工作者,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們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有的紮根脫貧攻堅和科學普及一線,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有的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甘做提攜後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有的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他們,是人們心目中的“最美科技工作者”。
江山代有才人出
善於發現和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正成為社會共識
回眸2019,置身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態勢,我國的科學事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個領域都呈現出“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的喜人景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層古生物學家極大推動了國際地層學的發展,在建立全球年代地層界線即“金釘子”的研究中,獲得了11枚“金釘子”,是目前國際上獲得“金釘子”最多的國家。2019年,為建立全球年代地層界線做出重要貢獻的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 Medal),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2019年打破獲獎“亞洲紀錄”的,還有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位年輕知性、從小就是“學霸”的女科學家,獲得了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這也是該獎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此外,在今年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吳立新榮獲了AGU Ambassador獎。吳立新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也是第一位成為AGU會士的中國海洋學家。
科學研究離不開國際合作。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戴維·多伊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查爾斯·貝內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等12位中外科學家,2019年獲得了我國首次設立的“墨子量子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獎項之一,2019年共有16位科學家榮獲這一獎項。
科學事業的未來屬於年輕人。
2019年,青年科學家在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論壇發佈2019年度青年科學家榜單,對推動科學發現前沿的21位傑出研究人員進行了表彰,復旦大學的黃榮琴、王熠華以及北京大學的劉穎3位中國青年科學家入選。
要善於發現和培養青年科技人才,正成為社會共識。
2019年,由民間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創設的“未來科學大獎”,遴選出四位做出了突破性原創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陸錦標、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講座”教授王小雲。
由饒毅、施一公、潘建偉等14位知名科學家和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聯合發起的“科學探索獎”,2019年也進行了首次評選。來自全國50位從事基礎科學和核心技術研究的中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來自騰訊基金會300萬元的資助。
青年英傑數不勝數,青春光芒恣意綻放,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2019年,頻頻出現在公眾面前的“00後少年科學家”更令人欣喜。
在上海臨港新片區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上海15歲高一學生談方琳成為最年輕參會者。包括她在內的12位上海高中生,在這場“全球最強大腦”聚會上與頂尖科學家對話,掀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頭腦風暴”。
從這批朝氣蓬勃的“00後”年輕人身上,人們看到了我國科技事業活水涌流、基業長青的厚實底氣和勃勃生機。
科學的春天無懼風雨
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線”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2019年上演的“IEEE審稿門”事件,美國不斷升級打壓華為5G、封鎖中國高科技企業、中國航天專家遭美拒簽等一系列行為,讓我們更加堅信:只有祖國科技實力強了,科學家才會在參與國際合作時得到應有的尊重;只有自強不息、自主創新,不仰人鼻息、拾人牙慧,才能屹立於不敗之地。
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線”,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根基,決定科技事業的成敗。2019年,我國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對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科研人員要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堅守科研誠信底線和科研倫理規範、反對浮誇浮躁、反對急功近利、加強科研數據及成果管理、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2019年,中科院院士孫昌璞、梅宏、張學敏、周忠和、丁奎嶺、陳曄光、李儒新,以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小蘭研究員、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孫斌勇研究員、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陳雲霽研究員等10位科學家,共同發出的《“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作風學風”倡議書》,在科學界引起廣泛共鳴和高度贊同。
科學的春天無懼風雨。
展望2020年,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必將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奮進新的長征,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新時代呼喚更多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事業融入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的時代偉業中,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真諦,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記者張建松)
相關新聞
- 2019-10-29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上海中心正式揭牌
- 2019-12-13中國民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路線圖正式發佈
- 2019-12-16攜手探索星辰大海 共同邁向智慧互聯——2019年全球科技發展呼喚開放合作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