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激活源頭創新 築牢海洋強國之基
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團隊完成的項目“大洋能量傳遞過程、機制及其氣候效應”獲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海洋大學包振民院士團隊主持完成的項目“扇貝分子育種技術創建與新品種培育”獲技術發明二等獎;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和李富花研究組主導的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共同合作,歷時十年成功破譯凡納濱對蝦基因組,獲得國際首個高品質對蝦基因組參考圖譜,研究成果于1月21日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這是青島激活海洋基礎研究,發力海洋科技創新,擔當海洋強國重任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青島市科技局局長呂鵬表示,作為我國海洋科技創新城市,青島擁有約佔全國1/5的涉海科研機構、1/3的部級以上涉海高端研發平臺,涉海兩院院士佔全國27.7%,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堅實保障。
源頭創新,激活海洋基礎研究平臺
在一片浩瀚的海洋中,人們通過什麼來認識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真正發揮海洋的優勢?
青島市科技局農業與社會發展處、海洋與生物醫藥處處長劉建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開發利用海洋,加強海洋基礎研究平臺建設是重要的基礎。目前,青島共有7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以上企業創新平臺達到405家,為海洋經濟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2016年以來,通過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青島對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山東科技大學3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進行滾動支持,共支持1330萬元。劉建新介紹,青島市源頭創新計劃應用基礎研究支持的項目超過100項,支持額度每項10萬元。旨在為提升源頭創新能力,面向海洋、智慧製造、生命科學等領域,開展前瞻性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目前,通過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支持6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800萬元……
如果沒有高端海洋科研平臺的支撐,人們面對浩瀚的海洋,只能“望洋興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載毅表示,問海十九年,由國家部委、山東省、青島市共同建設的全國首個獲批試點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正在海洋安全、海洋資源、海洋健康、海洋戰略前沿技術等戰略主攻方向取得新突破。
深耕藍海,打造基礎科研項目創新策源地
管華詩院士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我國現代海洋藥物研究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雖然已80高齡,如今依然奮鬥在科研工作一線 ,為的是他心中的夢想——打造中國“藍色藥庫”。
管華詩與團隊研製的全球第14個海洋藥物——甘露寡糖二酸去年順利完成臨床三期試驗。這得益於青島市生物醫藥行業智庫基金支持的《海洋糖類新藥靶向淋巴造影劑HD113的開發》項目。3年前,他倡議併發起實施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構建了中國“藍色藥庫”中的海洋糖庫。管華詩説,這些寡糖化合物中,有70%是世界範圍內的首次發現,為探索世界海洋糖類物質,作出了中國貢獻。而全球首個海洋天然産物三維結構數據庫的共享發佈,標誌著中國“藍色藥庫”的夢想正在揚帆起航。
為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前沿跟蹤和産業導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放大和政策激勵作用,集聚各類創新資源開展應用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將青島市自然科學聯合基金更名為青島市科學研究智庫聯合基金。青島市科技局科技條件與基礎處處長張寧介紹,智庫基金由青島市科技專項資金與社會資金共同出資成立,主要用於資助高校、科研院所、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的基礎研究。
承擔儲能産業智庫基金“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製備技術”項目的逄淑平研究員,在固態鋰電池從基礎研究到全海深電源應用得到突破,攻克了固態離子電池的核心部件-固態電解質的技術難題,提出“剛柔並濟”固態聚合物電解質的設計理念,成功突破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電池的技術瓶頸,開發出大容量固態鋰電池,“青能-Ⅰ”固態電池隨中科院深淵科考隊遠赴馬裡亞納海溝,為深潛器控制系統提供能源,順利完成萬米全深海示範應用,標誌著我國首次突破全海深電源的技術瓶頸並掌握該技術。截至目前,青島市設立了10支智庫基金,規模達1.5億元,其中財政撥付5700萬元,共支持項目121個。已申請發明專利131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2項、軟體著作權12項、獸用生物製品臨床試驗批件3個,發表論文100余篇。
最近,中國石油大學邢蘭昌將項目成果應用於“天然氣水合物聲電聯合探測技術”研究,已成功向多家企業進行了轉化應用。這是青島市應用基礎研究青年專項帶來的成果。自2012年以來,青島市在科技計劃體系中設立了應用基礎研究青年專項,支持青年科研人員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培育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截至去年底,已投入財政資金近5000萬元,支持研發項目600余項,培養科研人員2000余人。(記者 王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