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南太"鞏固邦誼"行動會否弄巧成拙

編輯:左妍冰|2019-03-15 10:07:59|來源:中國網

為獲得“國際承認”,拓展“國際空間”,台灣一直維繫與少數國家的“邦交關係”。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期,經過8年的所謂“烽火外交”,其“邦交國”數量不增反減,由29個減至23個。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採取“外交休兵”,在“邦交國”問題上也存有一些默契。如2013年非洲國家岡比亞主動與台灣“斷交”後,中國政府婉拒了其建交請求。直到2016年3月,為向即將上臺的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發出警示,才同意與岡比亞正式建交。因此到蔡英文上臺執政前,台灣總共有22個“邦交國”。

 

隨著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布基納法索、多米尼加、薩爾瓦多相繼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目前台灣的“邦交國”僅剩17個,其中6個位於南太。蔡英文曾在2017年10月底至11月初訪問過馬紹爾群島、圖魯瓦和所羅門群島三國,並稱之為太平洋南島語系的“尋親之旅”,為此還受到島內民眾的揶揄和嘲諷。而三月下旬,蔡英文將出訪南太“友邦”中的帕勞、基里巴斯和瑙魯,以鞏固瀕臨危機的“外交邦誼”。而這次蔡氏的訪問究竟是可以“鞏固邦誼”,還是弄巧成拙,值得觀察。

 

蔡英文上臺後,其“邦交國”便不斷亮出紅燈。去年底,臺“立法委員”曾在“立法院”列出過一份“邦交”關係紅燈表,包括梵蒂岡、海地、洪都拉斯、危地馬拉、所羅門群島。而即便是與台灣有“邦交”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如海地和梵蒂岡,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在一些國際場合也並未為台灣發聲,幫台灣在有關議題上提供支持或背書。

 

而蔡政府上臺以來的一些“鞏固邦誼”行動,不但未達到預期效果,反倒弄巧成拙。2016年6月,甫一上任的蔡英文便出訪已經“亮紅燈”的中美洲國家巴拿馬,參加巴拿馬運河拓寬工程竣工啟用典禮,並因署名President of Taiwan(ROC),意為“台灣(中華民國)總統”,而在兩岸間引發爭議。而一年後,巴拿馬政府即宣佈與臺“斷交”而與中國大陸建交,這被視作蔡政府在“外交”事務上的重大挫敗。

 

在蔡氏此次出訪中,帕勞值得重點關注。台灣與帕勞的關係正是台灣與南太“邦交國”關係的典型代表。2017年巴拿馬與臺“斷交”後,帕勞在臺外事部門的名單上長期“亮紅燈”,帕勞政府的高級官員多次表示有意與中國建交。作為一個太平洋島國,旅遊觀光業是帕勞的支柱性産業,受兩岸關係一些消極因素影響,過去佔帕勞外來遊客佔六成的中國大陸游客數量已銳減至目前的兩成左右,對當地相關産業形成較大的衝擊和影響。2018年10月,帕勞眾議院議長薩比奧•阿納斯塔西奧曾對媒體透露將可能在未來兩年內同中國大陸建交,引起臺當局緊張,隨即邀請帕勞總統雷門格紹于當年11月訪問台灣。為爭取臺當局支持尤其是獲得金援,雷門格紹在訪台期間還堅稱要與臺當局“繼續促進雙方關係”。

 

美國在近期的表態則為蔡英文的南太之旅提供了其他注腳。2月20日,帕勞召開南太平洋島國元首峰會。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為該峰會所發表的書面致辭中援引副總統彭斯的講話,首度表達美國“尊重並支持”南太國家繼續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但台灣既不是太平洋島國論壇的成員,也未參加此次峰會,而美國卻特別提到台灣,引發關注。台灣島內有媒體分析認為,這既是美國有意對南太國家重申與台灣維持“邦交”的價值,更可能是提醒其中或有“正在考慮遠離台灣”的國家。

 

儘管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與南太國家維繫了長期的關係,進行了不少援助行動,但對南太這些島國來説仍然是杯水車薪。而近年來,中國與南太已建交的國家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在教育、文化、衛生、貿易、投資、農業、旅遊、運輸、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能源、自然資源、環保等領域展開了密切合作,並將“一帶一路”拓展到南太地區。據澳大利亞某智庫2018年發佈的報告,中國已成為繼澳大利亞之後對南太平洋的第二大援助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加。“太平洋島國論壇”秘書長梅格•泰勒近期便表示,現在是時候討論南太國家應當如何“集體地”與中國“接觸”,以獲得中國在市場準入、技術、資金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支持。英國《每日電訊報》也報道説,台灣的南太“友邦”正在謀求與中國大陸發展新型關係。參考過往的情勢,倘若此次蔡英文在“鞏固邦誼”活動中又有意外之舉,將有可能弄巧成拙,再失“友邦”,而再失“友邦”又將重挫蔡英文早已低迷的選情。熊興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博士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