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總醫院成功進行世界首例5G遠程操控顱腦手術
5G通訊技術作為我國高科技的代表,在各個領域已嶄露頭角顯現出巨大應用價值。每秒高達數Gb的傳輸速度和不到100ms的遠距離傳輸時延,將有可能改變整個醫學領域面貌。遠程控制機器人手術已經不是新鮮事物。如今5G技術通過快速傳輸的高清畫面,實時獲得的現場場景,和極小的人類難以察覺的時延,使遠程機器人手術得以實際應用。
3月16日上午,位於北京的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在麻醉手術中心和門診部支持下,與位於三亞的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神經外科之間,為一名嚴重帕金森病患者順利進行5G環境下遠程操控人體顱腦手術。根據查新報告,5G遠程人體手術世界上還沒有先例,本次手術為世界首例5G遠程操控人體開顱手術。解放軍總醫院專家在短短2個月內,成功實現了5G遠程手術從動物實驗到人體手術的飛躍,標誌著遠程移動醫療應用的新高度。
北京,解放軍總醫院,5G遠程操控手術觀摩現場
這次選擇的是顱腦手術中難度極大的帕金森病腦深部電極植入手術,俗稱“腦起搏器”植入手術。這種手術要求將腦深部電極非常精準地植入到大腦治療靶點(丘腦底核)。該靶點位於大腦的中心部位,體積約40mm3,比黃豆還小,對於電極精準植入具有很高挑戰。
三亞,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5G遠程操控手術觀摩現場
手術患者位於北京的手術室,遠程操控專家在相隔3000公里的海南三亞。北京手術室內,由神經外科潘隆盛、崔志強、徐欣、毛之奇、宗睿、陳亞坤、方升等專家完成麻醉、消毒、鑽孔和電極植入設備安裝調試等操作。隨後,北京和海南之間建立5G通訊連接。然後由我國知名功能神經外科專家淩至培教授,在海南通過遙控,操作這臺手術最關鍵的步驟——腦內微電極植入及腦內神經核團電信號記錄。淩至培教授在海南發出指令,通過3000公里的信號傳輸,電腦直接操控北京手術室內的機器設備,將微電極以0.5mm間隔,逐步向腦內推進,微電極記錄的腦內電生理信號實時反饋,通過螢幕呈現在海南辦公室螢幕,進而淩至培教授通過鍵盤在電腦上發出微刺激的指令,對在北京手術室內的病人進行電刺激,觀察患者症狀改善情況及是否有副作用。此步驟完成後,遠程操作結束,轉由現場專家完成脈衝發生器植入。
神經外科專家淩至培在海南醫院發出對病人進行微刺激指令
記者看到,當微電極精準定位後,對靶點給予臨時的微電流刺激,讓困擾患者十餘年的震顫症狀立即消失,胳膊運動一改過去僵硬、遲緩的狀態,變得更加靈活。北京專家在電極植入後,用術中磁共振進行掃描,確認電極安放部位準確,完全達到手術預期。17日早晨,病人從重症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術後狀態良好。
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專家潘隆盛為病人術中查體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我國腦功能研究與轉化領域倡導者余新光教授評價道:此次手術成功進一步縮短了機器人遠程手術向實際應用的距離。此次手術不同於過去遠程視頻會診指導手術和遠程手術規劃,而是實實在在的通過5G技術,遠程遙控機器人進行人體手術。手術過程中信號傳輸流暢,沒有因為3000公里的距離,出現卡頓、處理不及時、反饋遲鈍等不良事件,驗證了5G遠程機器人手術的可行性。此項技術對我國有著特殊意義。我國幅員遼闊,醫療資源分佈不均。通過遠程手術可以為老少邊窮地區患者就地手術治療提供幫助:當地醫生完成基本手術操作,專家通過遠程手術,實施關鍵的、難度大的手術步驟,這種組合必然可以提高邊遠地區手術品質,拓展手術救治範圍。此技術將為分級診療醫改政策落地提供更加堅實的技術支撐。遠程手術技術實用化,還將為災難救援、遠海、航天醫療,提供跨越式醫學救治手段,讓優質手術救治能力欠缺地區的傷員得到及時有效手術治療。(羅國金 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