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平臺由陸地轉向海上 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編輯:王瑞穎|2019-06-05 17:53:04|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今天(6月5日)12時0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征11號固體運載火箭“WEY”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發射技術試驗。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進行航天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為我國快速進入太空提供了新的方式。

 

發射平臺由陸地轉向海上 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記者探訪:海上如何實現平穩發射?  

 

我國目前已經在陸地上擁有了成熟的火箭發射能力,而此次在海上進行發射,則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在波動的大海上,如何實現穩定發射?

 

發射平臺由陸地轉向海上 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央視記者 李廈:要在茫茫的大海上進行航天發射,首先要有一個發射平臺。我現在就是在此次長征十一號海上發射的發射平臺上。這是由一艘大型半潛式駁船改造而成的,為什麼選用這樣一艘船,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甲板面積十分巨大,長110米,寬近80米,它的面積比一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還要大,在這麼大的面積裏,就可以裝下包括火箭、各種保障車輛以及各種設備。在這裡面最顯眼的就是長征十一號火箭,它現在正平躺在發射平臺上。而在它旁邊這個高15.5米的發射塔架也是為這次海上發射量身打造的,在發射之前,長征十一號將在塔架的牽引下完成起豎,同時塔架還將保證整個火箭箭體的穩定。

 

發射平臺由陸地轉向海上 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十一號火箭副總指揮 金鑫:(長征十一號)它之所以使用靈活,就體現在這個方面。它對地面設備的依賴程度比較低,它不像我們液體火箭,它需要很複雜的塔架,包括臍帶塔還有加注的功能,(長征十一號)本身火箭不需要加注。發射前我們只要把火箭起豎起來,然後進行地面電纜的連接。   

 

同時,為應對海面的波動,長征十一號還採用了一套特殊的瞄準技術和動態條件下的發射技術。  航

 

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十一號火箭總指揮 李同玉:海上的晃動是可以通過我的演算法來解決的,關鍵是比如説我們在這兒看到一些城市有一些相對目標在地面,我可能很快的能夠實現我這個船的定位定向,而在海洋裏頭需要我們把船上的這些東西,這些個基準要傳到我的運載火箭上去。火箭建立起自己的姿態之後,然後它才能完成它飛行過程中間的導航。  

 

李同玉介紹,海上發射可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民用船舶資源、港口資源、測控資源,社會資源深度參與,進一步豐富我國航天運輸體系。  

 

海上發射:全新環境 全面應對  

 

此次發射不僅創新的將航天技術與海洋工程跨界融合,還對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進行了全方位的考量,包括對突發海況的應對,和海上無線通信傳輸的可靠性等,為我國未來的海上發射奠定基礎。

 

發射平臺由陸地轉向海上 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發射平臺由陸地轉移到茫茫大海上,全新而陌生的環境也為長征十一帶來了一系列技術考驗。首先需要應對的就是海洋上高鹽度、高濕度以及海況變化帶來的影響。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十一號火箭總指揮 李同玉:鼓包的地方就是我們(包裹衛星)的(火箭)整流罩,所以我們整個在海運的過程中,它是不會對衛星和火箭産生鹽霧等等這些污染的。運載火箭的防雨設計都是到位的,那麼我們再去採取一些個加強措施,應該説我們現在可以達到一個五級海況的運輸。   

 

由於火箭發射對於高可靠性的苛刻要求,以往在陸地發射火箭,都是通過光纜來完成對火箭的控制和監測信號的傳輸。而在海上發射,只能通過無線傳輸形式來實現,這也是我國首次採用無線測發控技術實施的發射。

 

發射平臺由陸地轉向海上 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十一號火箭副總指揮 金鑫:其實我們在整個研製過程當中,也做了大量的驗證試驗。比如説針對無線的一個測發,我們專門拿這個駁船,然後跟我們的外面有個船進行了無線的一個對接。  

 

此次海上發射突破海上發射穩定性、無線通信可靠性等關鍵技術,全面驗證海上發射技術流程,為我國後續的海上發射奠定了基礎。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十一號火箭副總指揮 金鑫:通過我們這一次首次的基礎試驗,後續我們還要經過2到3次的海洋發射的一個應用的發射,進一步的把我們流程模式進一步的固化,讓它形成一個很規範的一個發射模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