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這家中醫院挺特別

編輯:王瑞穎|2019-08-13 10:29:36|來源:人民日報

困擾深圳市民閣先生一年的問題,可算是解決了。

 

去年起,閣先生剛2歲的孩子睡覺總是打呼,經診斷為腺體肥大,當時醫生建議手術切除部分腺體。由於孩子尚小,他拒絕了手術提議。但一年來,孩子晚上折騰不停,讓他十分揪心。3月18日,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開業。聞訊後,閣先生帶著孩子前來就診。經主任中醫師艾詩奇針灸治療後,小孩的症狀大為減輕了。

 

寶安區委書記姚任表示,將以醫院建設開業為契機,進一步增加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推動寶安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

 

醫院在治療階段使用中醫方式,其他階段結合現代醫學技術

 

2015年,寶安就提出建設“中醫藥創新之都”,成立深圳首家中醫院集團,在區內設若干家中醫類社康中心。寶安區衛生健康局局長楊北兵表示,建設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是寶安完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

 

“從規劃提出到具體施工,各方都積極參與推動,工程隊入場到開業只用了不到4個月。”回顧醫院的建設歷程,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負責人徐慶十感慨不已。他回憶,在醫院名字確立之初,醫院名稱曾一度引發疑問:“純中醫治療的‘純’字有沒有必要用?”經反復討論,最終還是使用了“純中醫”的表述。

 

“一般而言,診療過程分為診斷—治療—療效驗證三階段,醫院在治療階段完全使用純中醫方式,其他階段則結合現代醫學技術。”醫院副院長楊光義解釋道。

 

名稱確立了,又有了新的問題。“純中醫治療醫院”是個新概念,國內既無標準可循,也無先例借鑒,“怎麼建”成了難點。為此,深圳專門出臺《深圳市純中醫治療醫院設置標準(試行)》。

 

該標準規定,純中醫治療醫院除院內緊急救治和麻醉外,純中醫治療率達到95%以上;應以門診療法為主,病房住院治療為輔;應增加中醫特色工作室、中醫藥文化宣教展示區等。以上種種,在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均有明確體現。

 

搭建中醫傳播發展綜合載體,為中醫名家建立工作室

 

走廊內,隨處可見回紋木雕指示牌;門診室裏,紅木診案、雕花圓凳依次擺放;一樓的中醫藥博物館中,展有古代的中醫藥具……行走在醫院,可以感受到濃濃的“中國風”“中醫范”。

 

“醫院建築風格倣照漢唐,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設計,將其打造為傳播中醫文化的載體和旗幟,並以此推動中醫發展,傳播中醫理念。”徐慶十説。

 

目前,已有多位國內外中醫大師、中醫名家聚集在這面旗幟之下。其中,金世元、武連仲、符文彬、金遠林、劉景鴻等名家名醫都與醫院合作,定期前來坐診。

 

在部分診室,中醫運用現代檢測技術配合傳統療法,讓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在劉景鴻的診室內,一場針灸治療正在進行。在患者皮膚消毒後,他沒有急於施針,而是拿出了實測經脈定位儀在患者手臂上測量穴位。“雖然憑經驗也能找到,但有科學技術幫忙,我們下針更精準,患者也更放心。”劉景鴻説。

 

“中醫的關鍵在於達到療效,這就需要更多名醫的傳承。”符文彬表示,醫院未來要發展,人才培養必須重視。

 

醫院為金世元、武連仲、符文彬等名家建立了工作室,並選擇研究生加入工作室團隊,傳承名醫的醫學精髓。

 

“我所在的工作室有6人,都是醫院醫生。”醫院藥學學科帶頭人梅全喜是金世元傳承工作室的負責人。他介紹,工作室負責整理分析金世元實踐經驗、學術專著等資料,並制定傳承培養計劃。

 

積極延伸中醫藥産業鏈條,推動中醫藥産學研一體化

 

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未來的發展可能及衍生的相關問題,令不少中醫界人士展開思考。

 

不少中醫界專家表示,深圳的人才引進政策對於高層次人才評審年齡的限定不符合中醫界的實際情況。一般來説,一名中醫醫術要有所建樹,通常要行醫很多年,目前國內知名中醫大師年齡約在65歲以上。這就導致頂尖的中醫醫生因年齡偏高,難以通過高層次人才評審。同時,有專家建議,要考慮海外歸來中醫的實際情況,出臺更加科學的中醫人才待遇評定方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張伯禮指出,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在專科建設、人才儲備、人文關懷等方面還需加強,應創新診療模式,紮實推進中醫藥科學研究,完善中醫藥産業體系等。

 

“‘純中醫治療’的牌子打出來不容易,要考慮如何讓中醫的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嘗試中醫、信任中醫。”業內人士説。

 

針對以上部分問題,寶安區已有行動。近期,寶安區委區政府發起成立了“深圳市寶安中醫藥發展基金會”,引入社會資本支持開展中醫藥傳承、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發及産業轉化、文化普及等工作。

 

目前,寶安積極延伸中醫藥産業鏈條,打造中醫藥産學研一體化。今年起將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科研中心、國際教育培訓中心和中醫藥産業園,打造“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實踐基地。這些中心基地,將與純中醫治療醫院形成聯動發展。

 

“我們會將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打造成為凝聚全國中醫界名家、大師的載體,成為傳承、發展、振興中醫藥的平臺,成為加強海內外中醫藥交流合作、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基地。”姚任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