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極考察隊順利完成宇航員海綜合科考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0-01-09 11:15:53 | 來源: 新華社 |
科考隊員回收海洋走航剖面儀(1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北京時間1月8日1時,載有多種海洋生物的大型底棲生物拖網從1200多米深的海底回到“雪龍2”號甲板,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順利完成南極宇航員海綜合科學考察。
這是“中國造”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首次進行的大洋科考,也是中國對宇航員海海域進行的首次綜合科考。本次考察歷時37天,作業海域橫跨40個經度(東經33度至73度)、縱穿5個緯度(南緯62度至67度),航行距離超過5000海裏,獲得了這片人類知之甚少的極地海域的相關數據和樣品。
據“雪龍2”號大洋隊隊長曹叔楠介紹,本次考察順利回收了此前科考隊布放的2套潛標,同時重新布放了4套潛標;開展了9條斷面共77個CTD(溫鹽深剖面儀)站位的採水作業,獲取了海洋溫度、鹽度、營養鹽等環境數據以及微小型浮游生物樣品。
考察隊分別完成60站垂直網、16站多聯網的浮游生物拖網作業,獲得了不同水層浮游生物樣品;開展了28站磷蝦拖網、11站中層魚拖網和4站底棲生物拖網,獲得磷蝦樣品約25公斤、成魚和仔魚樣品近300尾,以及海百合、海膽、蝦、蛇尾等多種底棲生物樣品。
同時,考察隊獲得了18.36米中國南極考察史上最長的沉積物樣品,完成了3站箱式沉積物取樣和2站多管沉積物取樣;開展了114.5個小時的地球物理調查,完成多波束測線2040公里、淺剖220公里,增進了對該海域海底地形及底質情況的了解。
此外,借助於“雪龍2”號表層水採集系統和拖網作業等,科考隊員對海洋微塑膠進行了調查。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首席科學家何劍鋒説,宇航員海是國際上認知極少的海域,本次考察實現了對宇航員海基礎環境和生物群落較為系統的了解,對了解南大洋的生態環境及南大洋各海域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進而分析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科考隊員在“雪龍2”號船尾回收最後一次底棲生物拖網(無人機照片,1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科考隊員在“雪龍2”號船尾回收魚類拖網(無人機照片,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科考隊員利用“雪龍2”號月池系統進行CTD採水作業(2019年12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1月8日,科考隊員喜獲港從海底獲得的底棲生物樣品。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科考隊員在“雪龍2”號船尾布放箱式取樣器(1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科考隊員回收潛標(2019年12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相關新聞
- 2019-12-04“雪龍兄弟”的8次“聚會”
- 2019-11-28“雪龍2”號完成首向和尾向破冰試驗
- 2020-01-02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員“五大陣地”過新年
- 2019-12-10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在宇航員海展開綜合科考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