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厝:遠行人的桃花源

福州古厝:遠行人的桃花源

 

遊客在修繕一新的福州上下杭傳統街區遊玩。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福州多古厝,福州多故事。

 

東南並海,襟江帶湖,自西元前202年無諸在閩地構築冶城,2200多年來,福州不僅譜寫了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産生了無數名垂青史的風流人物,也留下了許多底蘊厚重的歷史建築。

 

馬鞍墻、龍舌燕尾屋脊、青瓦雨檐、灰塑脊獸……福州的傳統建築獨樹一幟。

 

“厝”在方言中意為房子,人們親切地稱那些有歷史、有故事的房子為“古厝”。古厝蘊藏著福州的城市文脈,也是福州人的鄉愁、鄉情、鄉戀。到福州的城區郊野、街頭巷尾走一走,古厝的“前世”説不盡,“今生”更出彩。

 

宏琳厝:鄉愁保得住

 

“2016年7月9日,水高3.3米”。在閩清縣宏琳厝的門柱上,兩排黑色宋體字標注著這座“民間故宮”曾經的遭遇,也同樣見證了它的鳳凰涅槃,風采重現。

 

宏琳厝一直是福州人的驕傲,也曾是閩清一大旅遊勝地。它始建於1795年,歷時28年建成,佔地約1.7萬平方米,共有大小廳堂35間、住房666間。厝內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整體結構精巧,一氣呵成。不幸的是,2016年受颱風“尼伯特”影響,宏琳厝受損嚴重,土墻倒塌15堵,房間傾覆100多間,損毀的窗欞多達1000多個。

 

“心裏有個地方沒了著落。”在外地工作的閩清老鄉鄭澤説,“每次和新朋友介紹我的家鄉,我一定會提起宏琳厝,它是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無論走多遠,我都會惦記著它!”

 

令人慶倖的是,面對古厝支離破碎,鄉愁難覓,官方與民間多方力量同時發力。修繕資金迅速到位,專業技術團隊火速奔赴現場。老工匠拿出建房造厝的看家本領,當地群眾爭當志願“建築工人”重建家鄉……清淤、夯土,鋪設排水管道,整修廂房……勞動號子在宏琳厝內響起,新的希望也在這片廢墟上生根發芽。

 

經過精雕細琢、修舊如舊的復原,宏琳厝重現光彩,它延續著的底蘊與故事,從未離開過。

 

三落厝:故鄉回得去

 

當下,老家的祖屋成了許多人心中的桃花源。

 

“小時候一整個家族同住在一個大院子裏,雖然擠但很熱鬧,現在生活在單元樓,特別懷念住在祖厝時,一到夏天家家戶戶都把躺椅搬到廳堂,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數星星。”

 

時光流轉,許多老厝逐漸破敗,故鄉漸行漸遠。“族人們曾想集資修復,但籌來的資金只夠更換損壞的瓦片。”連江縣杜棠村三落厝的“原住民”鄭洋妹回憶往事,“那時,看著祖厝那些被白蟻侵蝕的梁柱,我既心急又心疼。”

 

如今來到這個始建於唐末的古厝,青山綠水間木墻工整,黛瓦精緻,出檐深遠,形制風流,我們仿佛看到了記憶深處自己的故鄉。

 

從枯朽到新生,三落厝經歷了什麼?

 

近年來,杜棠村圍繞古厝發展起了文旅項目,三落厝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護與“活化”。

 

“故鄉的美不應只是記憶中的美,而應該變成眼前生活中的美。”古厝保護開發團隊負責人張毅文説。

 

“兩年時間,更換瓦片,修復木梁,屋頂還做了保溫層,美人靠、觀景閣、納涼凳……這些陪伴我長大的老夥伴們都在!”鄭洋妹欣喜地説,這位小鎮姑娘成了三落厝的旅遊管理員。杜棠村裏,溪源度假酒店掀開蓋頭,水街開張了,村民的民宿也蓋起來了,2019年三落厝節假日日均接待量超1萬人次。出福州城,到連江杜棠就能看得到理想故鄉的模樣。

 

煙臺山:街區烘得暖

 

曾經的十里洋場如今完成了一個接地氣的優雅轉身,福州人對煙臺山歷史文化街區的新生翹首以盼。

 

這裡曾是百年前福州最多元、最繁忙、最先鋒的地區。清末五口通商,煙臺山曾匯聚了17國的領事館或代辦處,洋行林立,茶貿易繁盛。

 

褪去時代的濾鏡,煙臺山顯得靜氣十足。如何在城市發展中梳理古建築原有的文化肌理,賦予這些舊區域、舊空間新的機能?尊重歷史,恢復老建築的特色風貌,關注本地居民生活,以針灸式的精準更新來撬動街區活力,煙臺山不斷探索歷史建築可持續發展利用的新路徑。

 

改造後的亭下路業態多元,時尚、藝術、人文、休閒空間雲集;林森公館成為公益繪本館,週末歡聲笑語不斷……“在保護歷史文脈的同時,我們努力科學地給古厝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高大上’的文物建築要走出高墻深閨,敞開大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接軌。”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主任楊勇説。

 

上坡下坡,左轉右轉,踏上印著水痕的青石板,穿梭在被一幢幢古老建築擠壓得瘦瘦的曲折小巷。如今的煙臺山鉛華洗凈,重綻光彩,變得更有活力,更加溫暖。

 

三坊七巷:特色唱得響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若是在福州市中心尋一高樓攀至天臺,視野所及,同樣比肩的鋼鐵巨獸並不多,反而是綿延的青磚黛瓦逼上眼,因為三坊七巷就在腳下。

 

俯看這座佔地約40公頃的“明清建築博物館”“裏坊制度活化石”,坊巷依稀,隨著屋頂坡面的變化,風火墻充滿韻律地起伏,猶如千龍競渡,風生水起;一條中軸街隔開三個坊、七條巷,整體像一本攤開的書,書寫著歲月裏的流光。

 

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文化的見證者和擔當者。自唐末福建人文初啟,三坊七巷走出了眾多名臣、名儒、名士,到了十九世紀更是承載了“半部中國近代史”,誕生了嚴復、林則徐、林覺民等叱吒風雲的人物。到三坊七巷,隨便扎入一個院子,都會收穫一段恢弘往事。

 

時光斗轉,如今的三坊七巷依舊車水馬龍,人文薈萃。

 

專家講座、主題分享會讓老百姓有機會細考坊巷舊事,“嚴復和薩鎮冰竟是同鄉、同窗、同事”這樣的細節有意義又有意思;元宵燈會、中秋擺塔、臘八施粥,傳統民俗活動有特色也有驚喜。還有高校青創主題展演和國潮集市輪番在坊巷間搭臺唱戲……“每週我都會在三坊七巷的官方公眾號搜一搜最近有哪些活動,有機會就帶著孩子去長長見識。”福州人陳先生説。

 

令人讚嘆的是,在三坊七巷,物質文化遺産還同非物質文化遺産攜手共進。“福建省非遺博覽苑可是三坊七巷改造後的首批‘住戶’之一。”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陳秀梅説,“三坊七巷給予了福建非遺一個棲息和傳承的平臺,在這裡,我們打造了‘老宅子曬老手藝’的非遺活態展示模式,‘老福州’看了我們的展示總是不禁豎起大拇指,外地遊客更是嘆為觀止,嘖嘖稱奇。我們將繼續依託三坊七巷發力,讓福建文化、中國文化走出去。”

 

“三山鼎峙,一水長流”,山間水畔的老屋古建點綴著這座美麗的城市,形成了福州特有的城市風貌。福州古厝攜著過往,牽著未來,與千家炊煙、萬家燈火休戚與共,它的故事還不止於此。(林小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