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當前,這群大學生志願者為前線醫護人員子女開了線上愛心輔導課

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小兵最近的進步很大噢!下次見!” 2月11日下午,剛上完第三次的線上課程,韓晨曦與她的小“學生”這樣在網上道別。每天兩小時的線上教學,是晨曦和小兵的快樂時光。

 

戰“疫”當前,這群大學生志願者為前線醫護人員子女開了線上愛心輔導課

 

左圖為在線上輔導過程中認真學習的孩子,右圖為認真備課的老師

 

小兵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父親是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疫情爆發以來,小兵的爸爸已經在重症隔離病區連續工作了20多天。小兵爸爸怕感染家人,便把小兵和媽媽送回了老家。至此,一家人已分別了將近一個月。

 

晨曦是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大三的志願者,她以前也做過家教,但線上輔導對她來説還是第一次。2月9日以來,她開始擔任小兵的“線上老師”。為此,她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小兵是一個活潑有趣的小朋友,有的時候上課信號不好他就一直叫老師!”。提起小兵,晨曦的嘴角忍不住上揚。

 

這是華南理工大學發起的“遠程支援一線醫護人員”的愛心輔導行動。它是由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志願者服務隊組織,由志願者對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醫護人員家中的小孩進行遠程課業輔導的活動。

 

疫情暴發以來,各大新聞媒體每天都在報道前線醫護工作者的事跡,身在重慶的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大三學生田浪被其精神所震撼,也一直在想:“在這個特殊的寒假,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能為他們分擔一些什麼?”

 

2月7日,田浪在網上看到一則消息,大人因患病被隔離,只留下了不到8歲的小女孩獨自在家。他轉念一想,醫護工作者在一線,我們必須守好他們的後方。於是,他第一時間與高中校友分享了這則消息。他的同學提議道:“不如我們為前線工作者們的子女提供免費的輔導吧?”

 

田浪就讀于華南理工工商管理學院,而他的同學就讀于師範類的學校,一個懂管理,一個懂教育,兩人一拍即合,擼起袖子説幹就幹。隨即,田浪就把志願者活動的招募信息發在了朋友圈。

 

戰“疫”當前,這群大學生志願者為前線醫護人員子女開了線上愛心輔導課

 

田浪在網絡平臺發佈志願者的招募信息

 

這一信息被身在廣東的輔導員老師第一時間看到,老師對他的行動給予了高度肯定。在老師的幫助下,一則特殊的“愛心輔導隊”志願者招募的通知便出現在學院團委的微信平臺上。消息一發出便得到同學們的積極支持,有的報名參加志願者,有的轉發消息給認識的醫生。報名“愛心輔導班”的志願者人數很快就達到了78位。

 

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招募學生的宣傳推廣渠道,難以接觸到更多一線醫護工作者家庭,團隊目前只招收到10位小朋友進行一對一的線上輔導。田浪苦笑道:“這種‘僧多粥少’的局面確實有點尷尬,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線上輔導説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一點也不容易。從徵集志願者到組建團隊,從聯繫服務對象到與家長溝通確定授課時間、內容,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溝通與協調。這幾天,愛心輔導隊志願者的手機提示音幾乎沒有停過。

 

“作為學生公益團隊的負責人,創辦至今的工作量大大超出了我的想像。”田浪表示,“光是篩選是否符合‘一線工作者子女’的條件就令人頭大,不少家長看我們是免費授課,又都是大學生,就想來渾水摸魚。”

 

戰“疫”當前,這群大學生志願者為前線醫護人員子女開了線上愛心輔導課

 

志願者向活動負責人提供反饋

 

談到當前的困難,田浪表示,一方面希望全國的大學生可以動員起來,將責任扛在肩上,在這場全民抗疫中貢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有辦法將愛心輔導傳遞給更多的一線醫務工作者,將關心傳遞給他們,以解決當前志願者人數多、需要輔導的小孩少的問題。

 

既然有這麼多的困難,是什麼讓他們堅持下來的呢?“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從病毒傳播開始,便沒有人能置之事外。我們能做的,或許遠沒有一線的白衣天使偉大,但我們也努力做好自己,做出自己的貢獻。”團隊成員黎璃給出答案,“這或許就是每一位志願者的初衷”。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短短數天,建微信群,準備課件,整理學生信息,做好每節課的教學反饋……輔導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截至2月16日,“愛心輔導隊志願者”團隊已對廣州、重慶酉陽縣、重慶豐都縣、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等地區的10名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子女開啟線上的“一對一”愛心公益教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