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羨故里茶色青

清明時節,江南細雨綿綿,江蘇宜興7.5萬畝茶園進入了明前茶最後的採摘期。宜興茶園多位於蘇南的丘陵地帶,隨著山體連綿起伏,一望無際的綠色中,採茶工熟練地用食指和拇指輕輕拈下最嫩的芽片,快速將它們放入隨身攜帶的布袋子裏。淡淡的茶葉香氣,隨著霧氣在茶園裏飄散開來。

 

陽羨故里茶色青

 

春季茶山,榆葉梅與茶樹相映。湯卓敏攝/光明圖片

 

陽羨故里茶色青

 

夕陽下的茶園。湯卓敏攝/光明圖片

 

每年驚蟄過後,數千名外地採茶工如約而至宜興,起早貪黑,採茶制茶。受疫情影響,今年很多外地採茶工難以及時趕回,急壞了當地茶企老闆。農時不等人,為保證春茶上市和茶農增收,地方政府對符合要求的茶葉企業實行包車接送,並全額補助交通費用。

 

截至3月30日,經宜興市人社局牽頭組織,西渚等鎮(園區、街道)的83家茶廠通過“點對點”包車服務,分89批次、169輛大巴車,從安徽宿州、江蘇連雲港等地累計接回採茶工人4776人。熟練的採茶工,一天可以採摘六七斤鮮葉。按200元一天計算,每位採茶工人將在50天的春茶季獲得約1萬元工錢。

 

宜興舊時稱“陽羨”,是我國最負盛名的古茶區之一。茶聖陸羽為撰寫《茶經》,曾在陽羨南部山區作了長時間的考察,認為陽羨茶“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並認為其“芬芳冠世産,可供上方”。

 

陽羨故里茶色青

 

乾元茶場的“雲”開採節,師傅們表演制茶工藝的殺青。宜萱攝/光明圖片

 

陽羨故里茶色青

 

宜興千畝茶園春茶採摘。宜萱攝/光明圖片

 

和廣東、福建等茶葉主産區一樣,客人來了,宜興人必是先要泡上一壺茶款待的。特別之處在於,素有“陶都”美譽的宜興習慣用本地紫砂工藝師們手工製成的紫砂壺,配以南部山區的山泉水泡製一壺清茶。隨著湯色清澈的茶水從紫砂壺嘴裏汩汩流出,一股淡雅的清香環繞在空氣中,端起與紫砂壺配套的精緻典雅的紫砂小茶杯,抿一口,清香緩緩經過舌尖、喉嚨,再回味,甘甜在五臟六腑瀰漫開來。這時候的氛圍最愜意,也因此,茶葉生意也好,紫砂生意也罷,宜興人做得風生水起。

 

近年來,宜興逐步淘汰發芽晚、産量低、品質差的老茶樹,引進適合本地種植的無性係優良品種。無錫、宜興兩級政府制定了優惠政策,建立了良種補貼專項資金,加快了老茶園的更新和改造。目前,宜興良種茶園的比例已超過50%,遠高於全省平均水準,茶葉産量佔全省總産量的40%左右,是全國年産10萬擔以上的重點茶葉基地,種茶成為宜興山區農民致富的主導産業。

 

“口罩擋住的是病毒,擋不住的是茶香。”往年,地方政府和茶場都是在線下舉辦春茶開採節,今年則全都直接在線上進行春茶銷售。除了向茶商直播茶場實況、講解今年茶葉最新情況外,茶場也開通了抖音、天貓、京東等線上直播,現場為大家展示茶山好春光、一杯陽羨貢茶的誕生,用“零接觸+雲銷售”的新戰法應對疫情。

 

在位於太華鎮的乾元茶場包裝車間門口,客戶的貨車正排隊等候茶葉出貨。茶場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天的銷售可以用“爆單”來形容,每天採下來的鮮葉都被預訂一空。乾元茶場在宜興的茶企中規模較大,共有3800多畝茶園,去年完成銷售額6000多萬元。“今年的銷售額原計劃要比去年增長20%至30%,雖然受疫情影響,困難比較多,但基於這些年持續打造的品牌影響力,我們還是有信心完成既定目標。”茶場負責人説。

 

“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齊心抗疫,多措並舉,宜興茶農不違農時,在山坡上耕耘出一片希望的綠洲。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