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6月9日,習近平來到銀川考察。在賀蘭山下,他分別考察了鄉村生態觀光園、葡萄種植園。在巍巍賀蘭山的護佑和滔滔黃河水的滋潤下,稻香魚躍、美酒芬芳,塞上江南、名不虛傳。在考察中,總書記看山看水、看田看園,也傳遞出他最為看重的事。《時政新聞眼》為您解析。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在銀川考察調研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習近平寧夏之行第二天考察地示意圖

 

稻漁空間看“田”:系統治理 運籌有方 

 

你知道嗎?地處西北的寧夏賀蘭縣,不僅種起了水稻,而且種出了新花樣,去年還吸引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行業來這裡現場觀摩。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稻田一片綠意。(總臺央視記者李輝、范凱拍攝)

 

所謂“稻漁綜合種養”,就是在稻田養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水稻、魚、鴨、螃蟹、田螺等和諧共生,實現立體種養、一田多用。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魚蝦蟹在稻田裏游動,既鬆動泥土幫助水稻生長,又能提供肥料。(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當天,習近平首先來到賀蘭縣常信鄉的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考察。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稻田畫讓稻漁空間變身“網紅景點”。(總臺央視記者康曉宇、李浩男拍攝)

 

稻漁空間負責人趙建文説,他們從最開始種有機水稻,逐漸發展稻漁立體種養,如今形成了休閒觀光農業。遊客在這裡可以體驗農耕、垂釣等,還可以通過信息平臺追溯有機水稻、有機瓜果等産品品質。目前,園區每年産出大米260萬公斤,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帶動周邊農民80余人就業。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趙建文在2019年榮獲“全國十佳農民”稱號。(總臺央視記者范凱拍攝)

 

在稻漁空間,田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田。最近在陜西、山西考察時,習近平兩次強調,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總書記多次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

 

在寧夏,空間也不是簡單的空間。2016年4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23次會議,批准寧夏開展空間規劃試點,要求加強組織領導、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寧夏成為繼海南之後第二個省級空間規劃試點省區。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這是稻漁空間的工人們在與總書記交流後合影。(總臺央視記者章猛拍攝)

 

總書記在賀蘭山下看的稻漁空間,是山水林田湖草的“交響”,也給寧夏發展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螺螄殼裏做道場”,寧夏雖小,大有可為。

 

秦嶺歸來再看“山”:生態屏障 重在保護 

 

離開稻漁空間,習近平來到賀蘭山東麓,了解賀蘭山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視頻:賀蘭山在白雪映襯下更顯巍峨壯觀。(總臺央視記者康曉宇、李浩男拍攝)

 

賀蘭山是我國地理、氣候的重要分界線,是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被寧夏人稱為“父親山”。賀蘭山擁有700多種珍貴動植物物種和眾多礦産資源,其中“太西煤”、“賀蘭石”在寧夏“五寶”中就佔據兩席。然而,多年過量開採和露天作業,導致賀蘭山廢渣堆積,礦坑遍佈,生態功能遭到巨大破壞。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賀蘭山。(資料圖)

 

2016年7月,習近平在寧夏考察時強調,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必須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徹底解決問題。他指出,“寧夏生態環境有其脆弱的一面,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要持之以恒。”此後,寧夏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這是修復前後的礦坑對比圖。(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習近平對於生態安全屏障的關注一以貫之。去年8月,在甘肅考察時,他來到祁連山,聽取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情況彙報,要求讓祁連山綠水青山常在,永遠造福草原各族群眾。今年4月,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來到和合南北、澤被天下的秦嶺,要求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岩羊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攀登本領高超被譽為“峭壁精靈”。《時政新聞眼》恰巧捕捉到它們跳躍的身影。(總臺央視記者陶鵬飛拍攝)

 

清代詩人胡秉正這樣吟咏賀蘭山:西北天誰補,此山作柱擎。這次在寧夏,總書記深情凝望賀蘭山,這樣的凝望,是無聲的動員。正如他一個多月前的秦嶺之誡: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

 

特色産業看“園”:群眾受益 唯此為大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當天,習近平還來到位於銀川市西夏區的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園考察。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身處葡萄種植園能清晰望見賀蘭山。(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賀蘭山東麓位於北緯38度,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土壤透氣性好、晝夜溫差大,諸多地理優勢使這裡成為種植釀酒葡萄的黃金地帶,也是中國“葡萄酒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區域之一。近年來,當地發展起了以葡萄酒莊文化旅遊為主的酒莊旅遊産業。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賀蘭山東麓葡萄園現有種植面積57萬畝。(總臺央視記者康曉宇、李浩男拍攝)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當地的葡萄還未成熟,採摘通常集中在9、10月份。(總臺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如今,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産區已建成上百個酒莊,年産葡萄酒1.2億瓶。産品遠銷法國、德國、西班牙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精品葡萄酒在國際大賽中屢獲佳績。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這是當天與總書記交流的種植園工人在活動結束後合影。(總臺央視記者趙化拍攝)

 

當天,在稻漁空間和葡萄種植園,習近平都重點了解當地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産業的情況。在此前赴陜西、山西考察時,總書記也都重點關注了當地的木耳、黃花菜等特色産業,稱讚小木耳大産業、黃花菜大産業。

 

《時政新聞眼》發現,總書記在考察特色産業時,尤其關心群眾受益的情況。在陜西,他指出,發展扶貧産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在山西,他強調,要把群眾受益擺在突出位置。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産業,精心選擇産業項目,確保成功率和可持續發展。

 

時政新聞眼丨​賀蘭山下考察,習近平看重這些事

 

為什麼如此重視群眾受益?總書記前不久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一段話作出了響亮的回答:“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

 

人民至上、群眾受益,唯此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