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草地展新貌——四川阿壩州脫貧奔小康紀實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0-07-03 10:42:13 | 來源: 新華社 |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鎮佳山村,村裏大山高聳入雲,從山下到山上則是蒼翠的果林(6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滿山的果樹、整潔的民居、玉帶似的公路……6月中下旬,記者行走在川西高原,一處處令人振奮的景象撲面而來,多年前的那些貧窮面貌已難尋蹤影。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這個川西高原上曾以雪山草地著名的地方,今年初實現全域脫貧摘帽。現在,這裡的農牧民們又邁開新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來。
這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境內的“上南天路”(6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在壤塘縣,不少牧民因為“上南天路”,進入了致富快車道。“上南天路”最高處海拔4200米,連接壤塘縣上杜柯鄉和南木達鎮,此前兩個鄉鎮之間無路可通。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苦寒之地”變了模樣
“種的土豆、玉米,根本沒法運下山。”
“去集市賣牦牛,路上要花2天時間。”
説起多年前的生産生活,阿壩州不少農牧民直搖頭。如今,這些都變了模樣。
理縣桃坪鎮佳山村,盤山公路隱藏在蒼翠果林之下。村裏大山如筆尖挺立,高聳入雲。當地老鄉介紹,以前都種玉米、土豆,除去人工和種子等成本,還要虧本;而現在山下是大櫻桃樹,山腰是李子樹,山頂是蘋果樹。
這是無人機航拍的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境內的“上南天路”(6月13日攝)。在壤塘縣,不少牧民因為“上南天路”,進入了致富快車道。“上南天路”最高處海拔4200米,連接壤塘縣上杜柯鄉和南木達鎮,此前兩個鄉鎮之間無路可通。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村民龍朝志種了10畝果樹,一年的水果收入達20多萬元,其中近一半的銷量,是兒子龍庭恒通過網絡銷售的。
6月19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南坪鎮琵琶彈唱中心的藝人為遊客彈唱南坪曲子《採花》。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村主任馬雪平説,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0年前的1000余元,增加到2019年的14772元,大多數農戶年收入都超10萬元。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村民在藏式風格民宿外編織傳統腰帶(6月11日攝)。丘地村在2005年整體搬遷後,實現水電、畜牧、旅遊産業齊頭並進,2019年成功創建3A級景區,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4780元。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佳山村僅是阿壩州山區産業變化的一個縮影。在壤塘縣,不少牧民因為“上南天路”,進入了致富快車道。“上南天路”最高處海拔4200米,連接壤塘縣上杜柯鄉和南木達鎮,此前兩個鄉鎮之間無路可通。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拍攝的藏式風格民宿(6月11日攝)。丘地村在2005年整體搬遷後,實現水電、畜牧、旅遊産業齊頭並進,2019年成功創建3A級景區,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4780元。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上杜柯鄉吾克基村牧民扒周説,以前從村裏走路到鄉鎮,來回要2天時間,騎馬要一天,賣牛奶、牦牛都相當困難,“把牛趕到集鎮上賣,我們沒還價餘地,否則還得花一天時間趕回來。”如今,在交通運輸部支持下,這條“雲端扶貧路”把茫茫大草原連接起來。扒周現在騎上摩托,只需一小時就能到鄉鎮,他家一年賣牛奶的收入就能達到1萬元。如果要賣牦牛,一個電話打出去,就有人上門來收購。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藏文中學新的籃球場上,初中二年級男生在體育課上打籃球(6月14日攝),周圍則是新的教學樓和體育運動場館。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川西高原上,變化無處不在。阿壩縣,一棟棟新教學樓拔地而起。紅原縣,收奶站沿公路進入草原深處,方便牧民售賣鮮奶。松潘縣,電子商務發展如火如荼……
“勁往一處使”啃下“硬骨頭”
目前,阿壩州13個貧困縣(市)已全部摘帽,10.34萬名貧困人口脫貧。這一切,既有扶貧幹部全力奮戰,也有農牧民自身鉚足幹勁自力更生。
趙煜民是交通運輸部派往該縣的扶貧幹部,兼任吾依鄉吾依村黨支部副書記。2018年9月,趙煜民到任後,大部分時間都在村裏。“這裡扶貧要突破走寨入戶關、語言溝通關、工作責任關,事非經過不知難。”趙煜民説,看到群眾期待的眼神,自己沒理由退縮。他幫村裏組織成立了合作社,貧困戶拉甲一家通過合作社,每年賣蘑菇的收入要比以前多5000元,如今拉甲一家已脫貧。
6月11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村民哈姆斯基為遊客熬製酥油茶。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近年來,阿壩州3.5萬名黨員幹部與19萬多戶農牧民開展結對幫扶,600多名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6月11日,同是經營民宿客棧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村民拉姆(左)和汪乃前往村口迎接客人。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在若爾蓋縣降扎鄉格吉村,來自縣紀委監委的俄尖澤仁從2015年8月開始,在村裏擔任第一書記。他到村後,帶領村民種植中藥材,結合自然環境優勢,還發展旅遊産業。
幾年下來,格吉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萬元左右,實現了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俄尖澤仁也從剛到村時的不被認可,變成了村民的“知心人”。
“脫貧攻堅,就要有紅軍過雪山草地的鬥爭精神。”俄尖澤仁説,幹部群眾“勁往一處使”,才能攻克貧困堡壘。
在馬爾康市松崗鎮丹波村,幾年前阿青的丈夫生病,女兒又在上大學,她家因病因學成了貧困戶。
阿青在接受幫扶的同時,自己也拼命努力,把資助她的7箱蜜蜂發展到16箱。她還綜合利用鄰居家土地,種植了40畝花椒樹。“幾年後,收入應該很不錯。”阿青樂呵呵地説。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的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村民在製作藏繡製品(6月13日攝)。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內進駐有唐卡、梵樂、藏醫藥等傳習單位,當地及附近村民在這裡可以免費學習非遺項目的製作技藝,學成後留在這裡創作作品,每個月可獲得數千元固定收入以及作品銷售提成,收入得以大大提高。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在阿壩州,有的農牧民通過學習非遺技藝過上新生活,有的成為種植能手,有的通過互聯網行銷而改變命運……
“後頭的日子會更好”
川西高原上,農牧民致富的步伐已邁開,他們對未來充滿期待。
理縣古爾溝鎮丘地村,民宿旅遊如火如荼。59戶村民就有70多輛小汽車,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以前只能吃苞谷,現在吃米都還分種類,以後日子會更好!”老支書三郎乓説。
當前,阿壩州全力打造大九寨、大熊貓、大草原等品牌,全産業鏈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茂縣、汶川縣、九寨溝縣等地,文旅産業蓬勃發展。近5年來,阿壩州實現旅遊收入991.33億元。
高原牧區也出現大學生返鄉創業。索郎當周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若爾蓋縣。2016年,他與人合夥創辦公司,收購被牧民扔掉的牦牛絨,搞起産品加工。“2019年銷售額220萬元,帶動了牧民增收。”索郎當周説,巴西鎮求吉郎哇村曾是貧困村,公司一年在村裏收購4噸牦牛絨,為村裏帶來40多萬元收入。
“我們每月工資共5000元,在以前都不敢想。”與愛人一起在公司上班的扎西降初説,他們已脫貧,好日子還在後頭。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蓮寶葉則”演藝公司演職人員在表演傳統曲種《折嘎》(6月14日攝)。折嘎是古老的曲種,如今被搬上舞臺,並在演唱中加入了傳遞吉祥、讚頌新人新事新風尚的內容。這些演職人員中不少是從當地鄉村裏來的年輕人,經過培訓合格後成為演員,通過表演獲得穩定的收入。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産業發展、生態優美、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開花結果。高原群眾對未來充滿信心,還敏銳捕捉新的機遇。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的“中國特産·阿壩州扶貧館”裏,兩名從成都來到這裡的MCN服務商團隊成員通過京東直播平臺,幫助松潘當地企業直播銷售沙棘飲料等特産(6月17日攝)。據了解,她倆直播3小時,幫助當地企業完成近10萬元的銷售額。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6月底,松潘縣城內的“中國特産阿壩州扶貧館”裏,兩位“網紅”通過網絡介紹沙棘飲料、牦牛肉等産品。松潘縣經信局局長何躍説,扶貧館去年開館以來,已經上線499種産品,銷售額達500萬元。
最近,阿青正考慮把自己的住房分幾間出來,用於民宿接待;經過幾年嘗試,索郎當周準備擴大企業規模;當地老鄉還給趙煜民取了一個藏語名字——“尕燈”,意為“好日子”……
相關新聞
- 2020-06-30阿依帕爾帶著全村摘窮帽 “90後”女書記扶貧有本事
- 2020-07-01山海攜手 圓夢小康——記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
- 2020-07-02新疆:荒灘披綠 百姓致富
- 2020-07-025萬到2000萬,雲南這個山區合作社7年銷售額增長400倍
新聞推薦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
- 活力2025:兩岸經濟交流繪新卷,融合發展踏新程2025-01-24
- 氛圍感拉滿 這些“年味兒”新體驗已是next level2025-01-24
- 記者手記:特朗普2.0——一段“顛簸”之旅開啟2025-01-24
- 亞冬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公佈 谷愛淩、徐夢桃等在列2025-01-24
- 達沃斯論壇與會人士看好中國經濟前景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