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歌曲,是種什麼“風”?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0-07-21 10:37:10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笑川
近年來,“中國風”音樂越來越受大眾追捧,打開任意一檔音樂類綜藝節目,都幾乎少不了“中國風”的身影。在“中國風”大紅大紫的同時,也引來了大批跟風的創作,在歌曲中隨便穿插一些古典詩詞,完全不考慮這些古典詩詞本身的意義和所想表達的情感,就號稱“中國風”歌曲,被學者和文學愛好者批判。有的歌手甚至連歌詞裏的字都不認識,唱出錯別字範本。
中國風歌曲的美感,的確離不開古典詩詞的養分,但這種美感的營造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文化內涵和融合創造的基礎上的。
從“詩歌”二字可以看出,古典詩詞與歌曲歌詞本是同根生,二者的結合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夫子,古風彈唱第一人,史記裏記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詩經》的305篇,孔子每一篇都能自彈自唱,開幾十場個人演唱會都沒問題。《詩經》之後,《楚辭》也是能唱的,是南方的民歌。之後的《樂府詩》,以至唐詩、宋詞,很多都是能唱的,尤其是宋詞都有詞牌名,經過青樓藝人們的演繹,別有一番風韻。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古詩詞,很大部分就是當時流行歌曲的歌詞。
傳唱千百年的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陽關三疊》,就改編自我們熟悉的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這篇絕句是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被改為一首七弦琴歌,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疊唱,每次疊唱在原詩前加一句作引句,原詩後又新增一段歌詞,每段不相同,相當於副歌。因取詩中“陽關”一詞,再加之歌曲的三次疊唱,故名《陽關三疊》,成為梨園樂工爭相傳唱的網紅歌曲。
古典詩詞與現代流行歌曲結合,鄧麗君或許是開山鼻祖,她的許多作品直接將流傳千年的古典詩詞重新譜曲製作。1983年,鄧麗君的詩詞歌曲專輯《淡淡幽情》中,《獨上西樓》《但願人長久》《萬葉千聲》《有誰知我此時情》《人約黃昏後》等12首歌曲,歌詞全部來自於李煜、蘇軾、歐陽修等詞人留下的經典古詩詞。但歌曲名並沒有使用原詞的詞牌名,而是提取了詞中的經典句子,更加具有意境,也更適合大眾化傳播。
相比原貌呈現、古詞新唱,後來的中國風歌曲更多的是借用古詩詞中的意象或典故,創造性演繹為新的故事。方文山是這一階段“中國風”歌詞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筆下的歌詞古韻十足,加上周傑倫的獨特演繹,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比如歌曲《發如雪》,歌名源自李白的詩詞《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歌詞“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化用了《紅樓夢》裏寶玉對林妹妹説的——“任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飲”;“是誰打翻前世櫃,惹塵埃是非”取自六祖慧能的詩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外,“伊人”、“紅顏”、“邀明月”等多處歌詞,都化用了古典詩詞中的意象,又並非簡單堆砌,而是融匯創造,講述了一個充滿古典韻味的淒美愛情故事。
2018年以來,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型詩詞文化類音樂節目《經典咏流傳》,邀請明星或有故事的素人作為經典傳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重新演繹中華古典詩詞,被觀眾評價為“一股清流”,目前已經播出三季,可見當下大眾對“中國風”歌曲的熱愛程度。
“中國風”音樂可以成為這樣一座橋梁,它將經典和流行結合在一起,把傳統詩詞中的文化精髓,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新聞推薦
- 團圓年|聆聽總書記的新春祝願·歡歡喜喜過好年2025-01-30
- 兩岸同胞互致祝福同賀新春2025-01-27
- “‘兩山’理念”綵燈亮相台灣南投2025-01-27
- 跨越海峽的團圓 八旬母親的特別壽宴2025-01-27
- 台灣寫真:圍爐年菜——舌尖上的美味與鄉情2025-01-27
- 又是一年春運時 兩馬“小三通”聯通馬祖同胞回鄉路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