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陸經濟“脫鉤”?民進黨當局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進黨當局炒作一系列“台獨”議題,妄想“趁疫謀獨”,一些綠營人士趁機鼓吹台灣經濟應與大陸“脫鉤”。如今2020上半年已過,回顧台灣經濟表現,又是一個“大型真香”的名場面。

 

疫情期間,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經濟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同時遭受巨大衝擊,經濟發展陷入衰退。但疫情第一階段(2020年3月以前)對台灣製造業影響並不顯著。此時,島內綠營政客及媒體“自信心”爆棚,稱台灣經濟已重回亞洲“四小龍”第一,是時候與大陸經濟“説拜拜”了。

 

所謂“四小龍”的説法,産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彼時,四個經濟體(韓國、新加坡、台灣地區、香港地區)利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機會,以農業和輕工業(小型工廠)為主導,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這波高速增長期到90年代末,已出現退潮之勢。台灣地區在“四小龍”中的排名也由70年代的第一,下滑至第三(2001年-2010年)和第四(2011年-2018年)。

 

我們常説“好漢不提當年勇”,綠營人士卻對“四小龍”的“美好舊時光”念茲在茲,沉溺到難以自拔,進一步凸顯當下台灣經濟的困頓和沉悶。在民進黨當局及綠營人士鼓噪“脫鉤”大陸之時,台灣1月-6月經濟數據卻在這些人的臉上,重重打了一巴掌。

 

疫情爆發以來,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占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月月升高,從1月的37.79%,一路飆高到6月的46.17%。

 

另外,台灣對除大陸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數據均在下降;尤其是民進黨當局花重金、下大力氣搞出來的“新南向政策”,更面臨出口“雪崩”的頹勢。早在2018、2019年,台灣地區對“東盟”出口就分別下降了0.7%、7.2%;2020年1至6月再下降4.8%,出口占比下降至15.7%,創下十年來新低。

 

作為外貿型經濟體,台灣經濟受疫情影響嚴重,除了電子科技産業之外,其他諸如航空、旅遊、紡織、機械、塑膠橡膠製品等行業表現慘淡,哀鴻遍野。而這些行業也是勞動力最為集中、與民眾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領域。有專家預測,2020年下半年,台灣還可能面臨失業人數大量增加的艱巨挑戰,民生問題突出。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公佈了我國第二季度GDP數據,同比增長3.2%。中國大陸成為疫情暴發以來,首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且增幅超過國際經濟學界給出的2.6%的預期中值。

 

事實證明,大陸方面不僅在防疫效果上超越西方國家,在經濟復原表現上同樣優於西方。台灣方面唯有加深兩岸經貿連結,才能在這波危機中減少損失。

 

現實擺在眼前,與大陸經濟“脫鉤”這件事,對於民進黨當局而言,就像搞“台獨”一樣,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大力)

標簽:兩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