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加加面“加”出脫貧致富新生活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0-07-29 10:32:29 | 來源: 新華社 |
如果有人從滇藏線進藏,肯定會經過一個名叫鹽井的地方,它靜臥在瀾滄江畔,茶馬古道便於此過境。31歲的果拉卓瑪在這裡開了一家“果拉叢農家樂”,經營著一道當地特色美食——加加面。
“農家樂”也是果拉卓瑪的家,它是有著一座兩層樓的小院,院子裏常年開放著各種鮮花,也種滿了葡萄、石榴等各色水果。整個店面約六七十平方米,沿著大堂墻壁擺了一圈藏式茶几和藏式沙發,每到中午便坐滿了人。
大家都是衝著加加面而來。這裡的人們都説:“沒有吃過加加面,等於沒有來過鹽井。”
關於加加面,有很多美麗的傳説,大致意思是村民們為了歡迎英雄凱旋,紛紛獻上精心製作的麵條,每家的面只吃一小口,就能吃飽。這個民俗代代相傳幾百年,一直傳到現在。
↑一碗加入香蔥和肉的加加面。新華社記者 唐弢 攝
事實上,麵條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伴著肉糜煮熟,加以香蔥調料,味道清淡鮮香。奇就奇在,這個面,一碗只有一口的量,每吃一碗,就從桌上裝滿小石子的籃子裏拿一顆出來計數,吃得越多越好。據説,此地的最高紀錄是147碗。
而早在十幾年前,鹽井一度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加加麵館、面攤兒,但幾年間,這些麵館都陸陸續續關了張,只留下為數不多的幾家。“知名度不高,交通不便利,村容村貌也不整潔,遊客不願意來,面的生意自然也不好。”果拉卓瑪有著自己的結論。
改變,需要時間,亦需要契機。隨著2017年鹽井古鹽田創建5A級景區的啟動,期待已久的柏油路通到了村口,村容改造消除了“黃皮屋”,塵封的古民居被重新開發啟用,修舊如舊。慢慢地,國內外遊客開始涌入,大巴車也停到了村民家門口,鹽井成了西藏昌都的又一個遊客集散地。
遊客的到來,讓加加面這一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又“活”了起來。憑藉老店積累的名氣,在政府支持下,果拉卓瑪貸款300萬元對老院子改擴建,從單一的加加面發展成集餐飲、住宿、旅遊于一體的大生意。
↑一碗碗加加面。新華社記者 唐弢 攝
“這兩年,來西藏的旅遊者越來越多,到店裏的客人吃麵、拍照,在朋友圈廣泛傳播,現在一天至少能賣出2000碗。”果拉卓瑪説,“如今這種極富民族特色的地域美食,不僅讓遊客感受到別樣的旅遊體驗,更讓我和鄉親們從經營旅遊餐飲和‘農家樂’的過程中脫貧致富。”
村裏的貧困戶在農閒或者家裏不忙的時候,果拉卓瑪會請他們來農家樂打工,每人每天能拿到50元到100元不等的工資。20歲的白珍在果拉的“農家樂”做服務員,現在已學會了做加加面,每月工資能拿到3000元,尤其是對店裏迎賓、祝酒等納西族特色的接待服務越來越嫺熟,性格開朗活潑的她很受遊客歡迎。
白珍説,吸引自己的是果拉卓瑪身上那種主動求變、敢想敢幹的創業精神,“在政策支持下,果拉姐姐創新經營模式,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我也要像她一樣,用雙手改變命運,創造自己的幸福。”
對於未來,果拉卓瑪心裏還有很多盤算,除了繼續做好加加面,她還準備引進歌舞表演、篝火晚會等節目,與旅遊接軌,讓客人充分體驗納西族的風俗民情,把納西族的優秀文化傳承下去。
相關新聞
- 2020-07-29西藏“神山”靜候香客、遊客回歸
- 2020-07-27去西藏,記得去看霞義溝的“長頸鹿、駱駝、將軍、美女”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