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標準中國方案 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打造可持續發展典範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0-07-31 11:21:36 | 來源: 人民網 |
五年前的今天,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權。五年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各項籌辦工作穩步推進。目前,場館建設、測試賽舉辦、志願者招募、開閉幕式等工作都在有序開展,賽事籌辦已經全面進入測試就緒階段,獲得了國際奧會高度認可。
2019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考察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時表示,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黨和國家的一件大事。要全面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充分考慮場館的可持續利用問題,高標準、高品質完成各項籌辦任務。
今年5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可持續性計劃》正式發佈。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張建東表示,北京冬奧組委高度重視可持續性工作,將其作為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奧理念的重要內容,作為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創新精神的具體舉措。日前,人民網記者探訪北京、延慶及張家口三大賽區場館建設進展,了解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進展情況。
北京賽區:速滑場館首用二氧化碳製冷
北京賽區是北京冬奧會冰上項目核心區,將承擔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全部冰上項目比賽。按照計劃,到今年年底,北京賽區全部比賽場館將實現完工。到今年10月,所有比賽場館將進入制冰階段,運行團隊進駐,北京賽區將全面具備辦賽條件。
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丁建明告訴記者,北京冬奧會北京賽區和延慶賽區在落實可持續發展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規劃、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了賽後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目前,北京賽區4個新建場館、7個改造場館均有一整套賽後可持續利用方案,並且都配備了賽後運營團隊。此外,北京賽區場館都具備冬季、夏季項目場地轉換功能,實現了比賽和群眾體育雙輪驅動的運行模式。”
2020年7月28日,人民網記者探訪正在施工中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人民網記者 張志強攝
國家速滑館位於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西側,又名“冰絲帶”,是北京冬奧會新建冰上競賽場館,將承擔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期間速度滑冰項目的比賽。冬奧會後,這裡將建成以冰雪運動為核心,全面促進全民健身、體育消費的新型城市文體綜合體。
炎炎夏日,在國家速滑館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景象。走進場館,工人們正在進行冰面場地建設。據國家速滑館體育工藝制冰工程專項設計負責人馬進介紹,國家速滑館是全世界最大的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製冷的冰面,也是全球首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製冷的冬奧速滑場館。這項技術是目前在確保場館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最環保、最高效、最先進的制冰製冷技術,不僅能夠為冬奧比賽提供溫度高度均衡的冰面、而且相比傳統技術能效提升20%以上,通過場館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還能夠把製冷産生的廢熱用於除濕、冰面維護、場館生活熱水等,全冰面模式下每年僅製冷部分就能節省200多萬度電,整個系統的碳排放趨近於零。
北京國家速滑館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宋家峰表示,國家速滑館擁有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冰面面積達1.2萬平方米,目的就是充分考慮賽後利用,為適應多種需求的群眾性健身提供硬體支撐。“場館冰面採用分模組控制單元,可以將冰面劃分為若干區域,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進行制冰。平時可接待超過兩千名市民同時開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壺等所有冰上運動。”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可持續發展處處長劉新平説,北京冬奧會最大化利用現有場館和設施,並在場館改建過程廣泛應用能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産品,探索和豐富奧運場館的“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經驗,降低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圖為2020年7月28日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人民網記者 張志強攝
廣為大眾所熟知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在北京冬奧會時將變身“冰立方”,承擔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這也將成為奧運歷史上首次在夏奧水上項目場館舉辦冰上項目比賽。
國家游泳中心總經理楊奇勇介紹稱,國家游泳中心在改建過程中進行了場地結構、溫度、濕度、照明、聲學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關,並通過將近一年時間的改造,在場館內打造出了符合冬奧會冰壺賽事舉辦標準的轉換基礎、制冰系統、除濕系統、空調系統、體育照明系統和控制系統。
2019年底,國家游泳中心初次完成了“奧運標準”冰面的制冰工作,並成功舉辦了“冰立方”首場高規格冰壺賽事。“當時我們是現生産現安裝,最終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今後,我們在既有的支撐體系上,只需要20天就可以完成‘水冰轉換’。”楊奇勇説。
此外,“冰立方”在運營創新上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其中在參賽球隊的更衣間上更是玩出了新花樣。“我們採購了大批‘退役’的集裝箱,組裝之後就可成為運動員更衣間,這和建造永久性更衣間相比造價會低很多。”楊奇勇説,“賽後,集裝箱模組可以無痕移除,還原場館運營空間,且退出的集裝箱模組還能作為場館的客服諮詢、休息餐飲、商品售賣等公眾服務設施使用。去年夏天,我們用集裝箱組裝了咖啡店,生意很不錯!”
延慶賽區:山林場館與生態冬奧
延慶賽區主要承擔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高山滑雪和雪車雪橇項目的比賽,共建設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2個比賽場館和延慶冬奧村、山地新聞中心2個非比賽場館以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到今年年底,延慶賽區核心區4大場館將全部實現完工。
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延慶場館建設處處長劉利鋒表示,延慶賽區由於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原因,是北京冬奧會三個賽區中建設難度最大的賽區,“我們從2017年開始,在無路、無水、無電、無通信的山區裏開工建設,僅用3年的時間就建起了國內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和第一座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賽場。”
圖為2020年7月29日的延慶賽區場館建設施工現場。人民網記者 張志強攝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位於延慶賽區北區,佔地面積約432.4公頃,共設有7條雪道、9條索道及1條拖牽,最長賽道全長約3000米,垂直落差約900米,這裡將進行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高山滑雪項目比賽。截至目前,雪道工程B1、C1及F1雪道已完成;技術道路土石方及擋墻工程已基本完成;B1、C、F索道已取得客運索道安全檢驗合格證;附屬建築工程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場館將於年底全面完工。
7月29日,人民網探訪建設中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人民網記者 張志強攝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位於延慶賽區南區,主賽道全長約1.9公里,該賽道為全世界第17條、亞洲第3條、中國首條雪車雪橇賽道。這裡將進行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所有雪車、鋼架雪車、雪橇項目的比賽。截至目前,賽道總體已完成92%;各輔房主體結構已完成;室外市政綜合管線總體完成96%。項目將於九月底完成主要施工任務,十月底迎來賽道預認證,年底將全面完工。
在施工過程中,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遮陽棚結合賽道形狀、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陽屋頂等,研發出“地形氣候保護系統”,並採用全球首創的鋼木結構,實現了傳統木結構與現代鋼結構的完美結合,以有效保護賽道冰面免於受到各種氣候因素影響,大大減少陽光直射,起到節能保溫作用,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確保賽事高品質進行。
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工作組主任梁德棟表示,延慶賽區建設以綠色辦奧為核心,生態環境保護是延慶賽區可持續工作的重中之重。據悉,延慶賽區在整個場地室外雨水的控制和利用中,首先合理利用山地自然地勢在低窪處或天然水體進行調蓄、入滲等,其次通過透水鋪裝、增加綠化面積等措施降低徑流系數。同時,整個賽區場館內的污廢水全部處理回用,賽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再生水充分利用,回用水源充足。此外,利用好賽區的固體廢棄物石材資源,是做好賽區廢棄資源利用的重要指標。截至目前,已累計利用石材31萬餘方用於修築樹池、生態排水溝、擋墻、臨時停車場等。
“山林場館、生態冬奧”是延慶賽區核心的設計理念。賽區的“可持續”不僅體現在場館的賽後利用,而且貫穿建設過程始終,真正實現“山林掩映的場館群”,實現可持續發展。劉利峰告訴人民網記者,“建設之初,我們開展了賽區的本底調查,編制了生態修復方案,制定了動植物保護措施,建設中大量採取原生態修復措施,充分利用賽區自有資源,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擾動,使建築、景觀與自然融為一體,山林與場館交相呼應。”
延慶賽區內植物資源豐富,周邊分佈有大量國家級和市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在施工中,賽區堅持“避讓”為第一原則,對於無法避讓的保護植物採取生境相近的近距離近地保護或遠距離遷地保護。據統計,從賽區共計近地移植11027株珍稀植物,對2.4萬株樹木實施遷地保護,並建設專門的遷地保護小區。
7月29日,人民網記者走訪冬奧會前敵保護基地,圖為移植樹木介紹牌,只要手機掃描即可獲知樹木詳細信息。人民網記者 張志強攝
在張山營鎮上板泉村北,有一片佔地面積約300畝的冬奧會遷地保護基地,這是根據延慶賽區核心區總體規劃環評54項環保措施責任矩陣表中第25項任務建立的遷地保護基地。記者看到,這裡的每棵樹上都有一個帶有二維碼的介紹牌,只要用手機一掃描,就可以了解到這棵樹所屬科目、樹齡、位置以及遷移情況等詳細信息。
正在建設中的延慶冬奧森林公園定位為展現冬季奧運特色、實現遷地保護策略、融合當地景觀風貌的綠色鄉鎮公園。北京市延慶區張山營鎮黨委副書記張奕賢表示,公園將通過擺放冬奧吉祥物、冠軍腳印來展示歷屆冬奧會舉辦的亮點,體現獨特冬奧之美。同時為冬奧賽區遷地保護植物提供良好的環境與場地,增加遷地科普展示。
“到了2022年冬奧會比賽期間,延慶賽區將是在山林掩映中的場館群,將向全世界呈現一個完全不同的冬奧概念。”劉利峰説。
張家口賽區:場館施工精準規劃
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位於張家口市崇禮區,共有8個競賽、非競賽場館,將進行2個大項(滑雪、冬季兩項)、6個分項(單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跳臺滑雪、北歐兩項、冬季兩項)、50個小項的比賽。按照計劃,包括雲頂滑雪公園、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等在內的76個場館和基礎設施項目將於今年內全部完工。
圖為2020年7月30日的雲頂滑雪公園賽道。人民網記者 張志強攝
雲頂滑雪公園作為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和單板滑雪主要競賽場館,建有U型場地、坡面障礙技巧、平行大回轉、障礙追逐、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六條賽道,目前各賽道已經完成了主體工程。密苑(張家口)旅遊勝地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束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賽道建設中,我們充分考慮土石方挖填平衡,賽道和場館區域挖方約 39萬立方米、填方約35萬立方米,多出的石方轉而用於臨建道路鋪設、造雪設備井滲水及護坡、擋墻、排水建設,做到了施工時精準測量和規劃,最大限度減少運輸距離,實現了土石方挖填平衡,降低工程建設過程的碳排放。”
作為北京冬奧會非競賽場館,張家口山地新聞中心在雲頂大酒店現有場館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初步規劃8000平米,主要包括新聞發佈廳、記者工作間、通訊社用房、場館服務功能用房等。新聞中心不僅可以服務於賽事運行,還能填補張家口地區缺少會議場地的缺口,為後冬奧時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圖為2020年7月30日拍攝的建設中的古楊樹場館群,“雪如意”造型別致。人民網記者 張志強攝
張家口賽區古楊樹場館群是一個新建的場館群,包括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和國家越野滑雪中心等3個競賽場館。其中被稱為“雪如意”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在賽道頂端別出心裁地加入了可供觀景、餐飲的室內空間,將場館的賽後利用考量前移到規劃設計階段。
崇禮區林業草原局工程師楊建忠介紹稱,賽區在古楊樹群區域綠化設計時打破以往常規的荒山造林理念,首次將園林景觀理念運用到山地造林中,提出了以“奧運核心區生態景觀整體營造為核心,以打造冬奧會核心大林相生態景觀為目標”的設計思路。在賽區周邊實施綠化造林,增加林業面積和區域林業碳匯。工程完工後,在確保賽事核心區宜林荒山荒地全覆蓋的同時,可進一步提升區域森林景觀效果。
今天是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成功申辦五週年的日子,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還有553天。“通過北京冬奧會,我們不僅是要建設出冰上場館、雪上場館這些體育設施,而是在創造出這些條件後,方便周邊居民以及全國群眾可以到這裡遊覽、健身、休閒、娛樂,為我們以後的生活更美好創造有利條件。”劉新平説。
相關新聞
- 2020-07-09這些有顏能“打”的兩岸小哥哥,“棒棒”噠!
- 2019-12-09“水立方”變身“冰立方” 迎首場冰壺比賽
- 2020-01-17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吉祥物紀念郵票首發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