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助力主旋律作品“破圈”

互聯網思維,助力主旋律作品“破圈”

 

8月3日上午,一場以“同心奔小康·記錄新時代”為主題的中國電視産業高峰論壇,開啟第26屆上海電視節的帷幕。“與人民同心、與國家同行、與時代同頻”以及“守正創新”,成為上海電視節首日席捲線上線下的關鍵詞。

 

線下,白玉蘭開幕論壇請來各大廣電媒體“掌門人”,一同探討主流聲音如何通過創新的表達傳得更遠;線上,“脫貧攻堅奔小康”重點劇目展中的十多部主旋律作品,在今年電視節首推的“國際影視雲市場”中集結而來。

 

在業內人看來,網絡時代為主旋律表達提供了新的機遇:借力直播帶貨、雲錄製等最新表達手段,有價值的公益項目、優質內容獲得了更深遠的社會關注度與社會參與度。更重要的是,當代觀眾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正在倒逼創作人員不斷創新表達手法,讓主旋律作品向更具藝術高度、思想深度與傳播廣度的方向突破。

 

借力時尚網絡手段穩中求進地創新,需創作者們不斷破題

 

網生節目的大量崛起,正讓內容賽道變得空前擁擠。但極致的顛覆其實也是一種模倣,廣電人推崇的創新,更多的是一種基於高質正向的內容,借力時尚網絡手段的形式不斷拓展。

 

比起顛覆,這種穩中求進的創新,更像是一種破題思維。就拿這次被業內人士稱為創新“大考”的突發疫情來説,年初一批雲錄製節目的亮相,讓觀眾看到了電視的更豐富可能,也展現出傳統電視人危中尋機的靈活應變。與舞臺感極強的大型綜藝不同,這類節目只需要嘉賓對著鏡頭,展現自己的日常生活與觀點感悟。這種親切真實的質感,被觀眾評價為:用瀏覽“朋友圈”的方式打開了綜藝節目。隨形式創新而來的則是內容角度的拓展,代際溝通、親子互動、人如何與自我相處等社會心理命題不斷浮現,讓生命中細水長流的部分化解觀眾的內心焦慮。

 

直播帶貨等網絡新經濟樣態,也是創新的突破口。在論壇現場,來自北京的廣電人,分享了一個名為《我的桃花源》的新計劃。在這檔節目中,明星嘉賓將化身旅遊博主,帶觀眾探訪十個京郊最美“桃花源”,也將帶火京郊一批特色農副産品。而上海出品的《我們在行動》讓“愛心助農” “精準扶貧”等重要社會議題與網紅經濟相結合,大獲成功。節目組邀請來具有社會號召力的明星,組成“助農團隊”,與村民同吃同住,為特色農産品找到精準的包裝路線與銷售渠道。與大眾日常消費場景的無縫對接,為傳統節目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

 

青春美學介入、品牌化打造,主旋律題材也可以很好看

 

在開幕論壇現場,騰訊視頻公佈的一組數據讓傳統電視人頗為提氣:《小歡喜》《安家》兩部衛視上星劇,在該網站的累計播放量已突破120億。視頻網站負責人分析,紮根時代的濃郁生活氣息,是這兩部劇集撬動巨大市場關注的原因。這也為當下的主旋律題材創作提了個醒:深入人心的創作,必須要跳出模式、扎入生活。

 

今年電視節期間十多部亮相“雲市場”的“脫貧攻堅奔小康”重點劇目,便體現出了主旋律題材立足現實的多元選題視角。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改編自西部扶貧工作實踐,將“一肥一瘦”兩村合併的特殊事件,與兩位中年村領導從彼此排斥到攜手合作的互動故事結合起來,有大事件、大情懷,也見小人物、真情感;改編自真人真事的《綠水青山帶笑顏》則將青年一代的鄉愁與審美視角,植入新農村建設的主旋律敘事之中。劇中對精品民宿、琉璃工藝等文創産業的美學探討,與美麗新農村建設碰撞出別樣的火花。

 

細膩的情感與巧妙的角度之外,參展作品也體現出主旋律題材的形式創新。由靳東主演的《溫暖的味道》,對主旋律題材的品牌化操作做出了探索:早年《馬向陽下鄉記》中的“大槐樹村”也出現在了這部新作中,而兩部作品的幕後陣容也有重合。靠譜的製作團隊,一脈相承的敘事特質,會否讓“大槐樹村”成為扶貧主旋律題材領域的一大IP?這也成為該劇的一大隱形焦點;同樣走上品牌化之路的還有“最美的”系列,繼《最美的青春》之後,同一幕後團隊又推出了《最美的鄉村》。不過這一次,劇集使用了“單元劇”的創新形式。圍繞三位典型扶貧人物的故事,將電視劇拆成短章,更符合當下觀眾對短劇的審美需求。

 

作者:張禎希

標簽:影視綜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