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會帶來什麼?這個會議傳遞出重要信號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0-08-04 10:14:33 |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
2020年過了一大半,我們經受的考驗一個接一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出了一道加試題,我們一邊抓全面抗疫,一邊抓經濟社會發展的運行和恢復。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已經由負轉正。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錯綜複雜的內外環境仍然存在不確定性。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到底怎樣的?下一步我們如何應對?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段的經濟工作。
今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中國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一度降為-6.8%,二季度V型反彈,增速達到3.2%,由負轉正,明顯好于預期,現在疫情防控局勢平穩,經濟運行基本恢復。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判斷,“中長期”、“持久戰”成了新的關鍵詞。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全球化時代,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過去。短期壓力之外,專家認為,我們目前思考問題的出發點還是要從兩個大局來考慮,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是世界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黃群慧:這兩個大局來看都是一些中長期的問題,包括我們現在的創新能力,産業鏈、供應鏈受到一些挑戰,需要依靠創新力來提升,需要長期調整中國經濟結構,包括擴大內需,包括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是。因為現在看來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和挑戰,這种經濟發展的壓力會長期存在,所以如何應對這些長期的壓力,也是我們必須重點給予考慮的。
近幾個月,有關“兩個循環”的概念備受關注。基於“持久戰”的判斷,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黃群慧:這確確實實是一個大的發展戰略的轉向,從原來的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戰略,轉向擴大內需的經濟戰略。因為外向型的經濟戰略,尤其出口導向型戰略,確實有它的好處,能夠快速推動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就是包括一些卡脖子問題,一些技術創新原始能力的培育問題,還有內部需求,尤其擴大內需這方面都是一些短板。
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規模、齊全的産業門類等,是強化國內大循環的堅實基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要著力打通國內生産、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不斷滿足消費升級需求。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將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聯通,為中國經濟提供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和“持久戰”一脈相承,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宏觀調控也有新的要求,提出要“完善宏觀調控跨週期設計和調節”。強調“跨週期”釋放出鮮明的政策信號,既考慮短期經濟波動,又要審視未來經濟週期走向。
為應對疫情衝擊,今年上半年,我國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一系列政策舉措密集出臺。如何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則特別強調: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産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余淼傑:強調落地見效,換言之就是要保證我們所強調的“兩新一重”,新型城鎮化,新型的基礎設施,以及重要工程,建設要落地。然後講到貨幣政策,貨幣政策這一次會議的重點,不再強調工具,不再強調降息降準這些工具,而是強調要精準發力,其實它強調的是一個效力的問題,見效的問題。
疫情衝擊讓中國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凸顯,但也可以倒逼改革,成為創新的動力。下半年經濟怎麼幹?中央政治局會議作了多方面部署,這其中再次強調,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余淼傑:從短期來看政府通過發放,特別是地方政府通過發放消費券來拉動消費,我認為這個是可行的。從長期來看應該是不斷通過減稅降費,來促進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穩定增長。如果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上去了,那麼中國的消費就會變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針對擴大內需,除了“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中央政治局會議還提到“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黃群慧:消費之所以擴大不了,是因為有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因為消費和生産流通之間是一個循環,所以説這個循環實現不了,消費就實現不了。比方説還有收入分配,相應的收入分配的問題解決不了,不通過改革,解決不了,那也會阻礙消費。”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田軒:提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扶植中小微企業,‘新基建’建設,可以大量製造很多就業的機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房住不炒’,把老百姓的消費,從高額的房價負擔釋放出來,然後能夠促進國內的消費。這一系列的組合拳其實都是抓住了微觀個體,個體微觀家庭住戶對未來穩定的預期,擴大消費的牛鼻子。
消費回暖離不開穩定就業。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就業走勢前低後穩,1到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3%;對比2019年1到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737萬人,今年上半年新增就業人數減少173萬人。而就業貢獻的主力軍——部分中小微企業也面臨著生存的壓力。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田軒:我們説的內需問題其實老百姓倒不一定沒有錢,可能是因為工作或者是疫情等等,對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他們不敢消費。如果解決了就業問題,讓每個人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份穩定的收入,他對未來的預期明確,對未來的預期向好、樂觀,他就敢進行消費,敢花錢,那麼同時我們就可以擴大內需了,擴大內需也就促進國內大循環,我覺得它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大鏈條。
為了讓這些企業在困境中存活下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紛紛出臺了多項紓困幫扶政策。同時,為了助力各類群體解決就業問題,有關部門也在因人、因企分類施策。企業的生存發展不能只靠紓困政策,更要提高核心競爭力。疫情的衝擊加速了全球産業鏈的重構。對於中國企業來説,這其中有挑戰,更有機遇。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黃群慧:我們自己也感覺到,有些産業鏈的關鍵環節,比方説核心的零部件,核心一些關鍵的原材料,一些關鍵的工藝和技術,這些由於國外一限供,我們也受到了很大的約束,産業鏈也出現了斷層。
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提高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更加注重補短板和鍛長板。”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余淼傑:一個是依然要做好全産業鏈的配套,第二點是企業要做好出口轉內銷的工作,特別是上游産業要做好出口轉內銷的工作,第三點更為重要的是要切實做好科技創新跟産業生産的對接。
雖然疫情的影響巨大,但並不是所有行業都遭遇困境。利用我們的市場和産業優勢,一些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脫穎而出。今年上半年,全國網絡購物用戶人數比上一年增長1億人,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7.3%;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無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堵點、難點;數字經濟、智慧製造等新産業為經濟恢復提供了有力支撐。抓好長板,補好短板,中國經濟就有能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相關新聞
- 2020-07-31商務部:上半年全國網絡零售額超5萬億元
- 2020-07-30為夜經濟增添文化亮色
- 2020-07-27復蘇是起點 高品質發展是方向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