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冰飲凍飲”只有想不到沒有喝不到

古人鑿冰習俗《詩經》中就有描寫

 

古人有鑿冰、儲冰的習俗,這從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能得知一二。“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于淩陰”的描寫出現在《七月》一詩中,説的正是鑿取冰塊及藏入冰窖的情形,“淩陰”指冰窖,等天熱後再將藏冰取出使用。

 

在南京博物院裏,有一件戰國時期的原始青瓷冰酒器,其底部的承盤內可放置冰塊,上面的圓孔器中則能加水,將酒杯放入圓孔,可起到冰鎮的效果。除了這種冰酒器外,古人甚至還有造型精美的“冰箱”,在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過一件戰國時期的大型青銅冰鑒,它的長和寬都是76釐米、高63.2釐米,由方鑒、方缶組合而成。鑒身上有拱曲的龍形耳紐及浮雕蟠螭紋、蕉葉紋等,做工極其考究,堪稱藝術精品。

 

冰鑒具備雙層結構,鑒內置有一缶,內盛酒水,鑒壁與缶之間則可放置冰塊,以起到冰鎮的效果,這樣一來,古人就能在炎炎夏日裏喝到“清新冰飲”了。

 

掐絲琺瑯“冰箱”工藝相當考究

 

“浮瓜沉李堆冰盤,晶光雜映琉璃丸。”

 

這是清代乾隆皇帝的詩句,可見他對冰鎮瓜果的喜愛。記者還見到過一個清代乾隆時期的掐絲琺瑯“冰箱”,工藝尤為考究。

 

這種古代的“冰箱”其實更像個大箱子,內部可用來冰鎮酒水瓜果等。

 

“冰箱”的蓋子上還設計有透氣孔,內置冰塊的冷氣也可由此冒出,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類似“空調”的效果。

 

據了解,一些清代的“冰箱”會以堅硬耐腐的木材和鉛、錫等金屬為裏,外部則使用了包銅的設計,箱體的側面還安上提環,以便移動。

 

古代過夏天 冰從哪兒來?

 

現代人可以隨時隨地享用冰,古代夏天如果想用冰,有什麼法子呢?

 

“一是冬藏夏用,二是人工制冰。”歷史專欄作者“堅叔”告訴記者這兩個方法,是古人夏天用冰的主要途徑。“冬藏夏用”早在《詩經》裏就有記載,十二月在冰凍的河流裏把冰鑿了,一月把冰放到冰窖裏儲存起來。

 

不過,這種方法比較原始,而且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導致冰的價格很貴,一般人享用不起。《雲仙雜記》裏説,唐代“長安冰雪,夏至月則價等金璧”,可見有多麼昂貴。

 

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産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制冰了!冰塊的價格就逐漸下來了。清代嚴緇生的《憶京都詞》中有記載:“只須數文錢,購一巨冰,置之室中,頓覺火宅生涼。余戲呼為水晶山,南中物也。”可以看出,那時冰的價格已不是天價了,普通人在夏天也可以享受到冰帶來的涼意了。

 

人工制冰的便捷性,也讓中國的冷飲業,自古代就開始“發揚光大”。商人們最先開動腦筋,把糖、水果或果汁加到冰中,相當於現代的冰沙。到了元代,商人們開始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和現代的冰淇淋十分相似,可以算作是中國冰淇淋鼻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