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觀天地始肅,笑迎五穀豐登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0-08-24 10:45:50 | 來源: 人民網 |
“處暑,七月中。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立秋未能帶走的炎炎暑氣,將在處暑後逐漸散去。此時,烈日炎炎不再,霜氣橫秋未至,正是秋高氣爽、北雁南飛的好時節。
處暑在二十四節氣中位列十四,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既不像仍與酷暑“膠著”的立秋,也不像氣溫乍寒的白露。在古代,處暑是與春季踏青相似的出遊時光,再加上稻穗低垂、菱角飽滿、五穀豐登,豐收的喜悅將入秋的蕭瑟也“趕”走了幾分。
喜獲豐收。圖源:視覺中國
處暑候應:天地始肅禾乃登
“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古時,人們將節氣細化為更小的單位——“候”,選用與時節相符的動植物或自然現象作為“候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為處暑選定了三個“候應”:“初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初候,鷹乃祭鳥”是指進入處暑時節,老鷹感受到了秋季的肅殺之氣,便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如“人飲食祭先代”一般陳列後食用。
“二候,天地始肅”是指這時氣溫開始降低,蕭殺秋日逐漸來臨。處暑,正值氣溫由炎熱向秋涼過渡。但往往是清晨和晚間已有秋意,午間卻總被夏日的“尾巴”掃到。秋再深一些,天地萬物便開始逐漸凋零,飄丹遍野,落葉歸根。
飄丹遍野。人民網 孟麗媛攝
民諺有雲:“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子難保米”。處暑正是秋季農作物灌漿、結籽、飽實的重要季節,雨水尤為重要。這時,谷連藁秸、稻秫苽粱等農作物逐漸成熟,農人收割前趁雨“飽實”,收割後又要趁乾燥氣候將五穀收割、晾曬、脫粒、裝倉,為安度秋冬收穫一份踏實。“三候,禾乃登”便是“秋實”的生動寫照。
處暑民俗:出遊開漁拜土地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柴門傍野水,鄰叟閒相期。”在《閒適》一詩中,“新秋”是陸游的最愛。此時,北方鷹擊長空,秋高氣爽;南方採菱割稻,告別暑熱,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秋日結實。人民網 孟麗媛攝
在農耕時代,與豐收緊密相連的處暑是非常重要的節氣。人們往往會因為迎秋、祭祖或祈求連年收成等舉辦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
“出遊迎秋”是廣受人們喜愛的處暑民俗。民間慣有“七月八月看巧雲”的説法。處暑過,暑氣止,溫度適宜、秋景正盛,與親友相約暢遊郊野、踏秋賞景豈不是一樁美事?
處暑正值農獲時節。古時,人們會在處暑舉行各式各樣的儀式祭祖或拜謝土地公,一是感激今年土地公帶來的收成,二也是為來年的收成祈福。
處暑,沿海地帶迎來的是漁業收穫。自1998年舉辦首屆中國開漁節以來,浙江沿海地區每年都會在東海休漁結束之日舉行盛大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開船出海,開漁也意味著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被秋景飽眼福,被鮮味飽口福。
處暑養生:收斂神氣秋燥平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天氣清肅、大地明凈的秋季,《黃帝內經》建議人們早睡早起,收斂神氣,緩衝深秋的肅殺之氣帶來的不利影響。
處暑暑氣漸消,天氣轉涼,氣候逐漸乾燥,這一時期的養生重點是“健脾潤肺”,以滋補和潤燥的食物抵禦“秋燥”。同時,初秋適宜進補,但過猶不及,味甘性寒的鴨肉便從一眾肉食中脫穎而出。俗話説“處暑送鴨,無病各家”,民間一直有處暑吃鴨的習俗。
我國兩廣地區則有處暑“煲藥茶”的習俗。兩廣地區靠近赤道,在北方溫度逐漸降低的時候依然能夠感受到悶熱,因此,人們回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煲藥茶、解悶熱。在福州,人們會將龍眼搭配稀飯一起吃,取龍眼偏溫性,可“益心脾,補氣血”之意。
暑氣消退,人們的好食欲逐漸回歸。但需注意,此時不宜過多進補,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同時也要少食辛辣,多吃潤燥的食物抵禦“秋燥”。
處暑,逐漸轉涼的天氣讓人們放鬆了對“防暑”的警惕。由於受到短期回熱天氣的影響,處暑過後仍有可能出現持續高溫的情況,“秋老虎”會虎視眈眈地“瞅”著機會回撲。冷熱交替之時,大家要及時增減衣物以防感冒。待下一個節氣“白露”,便可切身感受到一場“濃濃秋意”。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