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貿區5年答卷:改革標杆 全國首創佔比40.6%

福建自貿試驗區2015年4月掛牌成立5年以來,大膽試、大膽闖形成了一批獨具福建特色、對臺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成果,基本實現了總體方案和深化方案確定的發展目標,建立了與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發揮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在9月3日的“行走自貿區”網絡主題活動福建自貿區雲座談會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福建自貿區累計推出16批446項創新舉措,全國首創佔40.6%。有40項創新舉措作為改革試點經驗被全國複製推廣或評為“最佳實踐案例”,制度創新走在全國前列。一些首創性的“福建經驗”推動了國家根本性的制度變革。

 

相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目前,我國已經先後建立18個自貿試驗區,構建起從沿海到沿邊、沿江,從東部到中西部全覆蓋的網狀發展格局。福建自貿試驗區是全國第二批自貿試驗區,是這張大網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相關負責人表示,福建自貿試驗區2015年4月掛牌成立,實施範圍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廈門、平潭三個片區。國家賦予福建自貿試驗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改革創新試驗田、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新高地。五年來,大膽試、大膽闖,各項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一批獨具福建特色、對臺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成果,基本實現了總體方案和深化方案確定的發展目標,建立了與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發揮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改革開放步伐持續加快。累計推出16批446項創新舉措,全國首創佔40.6%。有40項創新舉措作為改革試點經驗被全國複製推廣或評為“最佳實踐案例”,制度創新走在全國前列。一些首創性的“福建經驗”推動了國家根本性的制度變革。比如,關檢“一站式”查驗、國地稅協同報稅,為海關、稅務機構改革探索了經驗;“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在企業註冊登記環節創造了新模式,為全國商事制度改革;廈門在“多規合一”基礎上,推出工程項目審批“五個一”,成為全國改革的樣板,為中國在世行營商環境評估中排名的提升做出了貢獻。

 

政府治理水準大幅提升。自貿試驗區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了與市場規則相適應的服務型政府。簡政放權領域,用政府權力的“減法”來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甚至是“乘法”。政務服務領域,利用“互聯網+政務”,實施“一窗辦”、“網上辦”、“馬上辦”等舉措,不斷提升政務服務品質。監管領域,強化底線思維,加快構建新型監管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提升監管水準,讓監管從簡單粗放向精準高效轉變,從多頭監管向綜合監管轉變。

 

沿海近臺優勢充分發揮。首先是突出對臺,深化産業合作,50多個領域率先對臺開放,引進一批首創性台資項目。全省四成的新增台資企業、合同台資選擇落戶在自貿試驗區。利用兩岸産業的互補性,推動電子信息、光學儀器、精密機械等産業聯動發展。拉緊對台貿易紐帶,持續創新通關合作模式,開展申報信息互換,試行查驗結果互認,實施貨物快速放行,福建已經成為台灣商品輸大陸最便捷通道。深化兩岸金融合作,實施台資企業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政策試點,目前這個試點已擴大到全省。通過開通臺胞臺企徵信查詢、發放“金融信用證書”“麒麟卡”等途徑,向臺胞臺企提供貸款、擔保、授信等金融服務,滿足臺胞臺企在大陸創業、就業對資金的需求。便利臺胞生活,率先實施卡式臺胞證、台灣居民入境免簽注等政策,臺胞“足不出島”即可辦證。三個片區都設立了臺胞臺企“一站式”服務平臺,臺胞參加社保、購房、購票等享受同等待遇。開展職業資格比對工作,現已完成134大項(268小項)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比對,全省直接採認台灣居民20個工種職業資格、52項台灣職業職稱,實現臺胞到大陸就業的無縫對接。其次是突出海絲,不斷拓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合作,在絲路投資、絲路貿易、絲路電商等領域,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前重點打造中歐班列和“絲路海運”兩個品牌,把海絲與陸絲緊密連接起來,為構建東西互濟、內外相聯的開放新格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濟發展動能顯著增強。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和“保稅+”“金融+”等政策,培育了物聯網、航空維修、融資租賃、跨境電商、進口酒等重點平臺,發展了積體電路研發設計、海運快件、中轉集拼等一批新業態新模式,形成了一批新興産業集聚區。充分發揮自貿“磁吸效應”,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源源不斷流入,自貿試驗區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和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的堅實基地。五年來,區內累計新增企業9.8萬戶、註冊資本2.1萬億元,稅收年均增長45.4%,進出口年均增長12.8%,均較大幅度高於全省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