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中秋傳統 感受文化魅力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0-10-09 09:53:18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明月寄相思》 張熙驊作 (7歲)(寄自英國)
《中秋節快樂》 吳玥瑩作(六歲)(寄自荷蘭)
《月亮和月餅》 章小妖作(七歲)(寄自荷蘭)
荷蘭丹華文化教育中心學生手工製作的中秋作品。
對身在海外的華裔青少年來説,“中秋節”是“明月寄相思”的日子,是和父母一起念與月亮有關的詩詞的日子,是吃美味月餅的日子……雖然受疫情影響,2020年的中秋節形式相較以往有所不同,但縈繞在心頭的相思卻是相同的。他們將對故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挂懷,浸于方塊字中,流淌于畫筆下。
對喜歡中國文化、正在學習中文、希望了解中國的外國中文學習者來説,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有著獨特的含義、習俗和故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讓他們從中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團圓”“豐收”等美好寓意更引發了他們的共鳴。
月是故鄉圓
楊絲雨 (13歲)
光陰似箭,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來了。像以往一樣,媽媽提前做了一大袋月餅,是我最喜歡的豆沙口味。
中秋本是一個跟家人團圓的日子,可由於我們身在海外,我要上學讀書,遇到中國節日,只能跟在中國的親朋好友視頻聊天。今年由於疫情,從農曆新年到中秋佳節,都不能回到中國與親友歡聚。
望著手裏圓圓的月餅,我的腦海裏不禁冒出了一個想法:“要是能回到過去該有多好啊!”突然,一陣狂風刮過,我似乎回到了家鄉。
“絲絲,快起床了!”我是在媽媽的呼喚聲下醒來的。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咦?我這是在哪?環顧了一下四週,我驚訝地發現這竟是我在中國的家。匆忙之中,我跑向鏡子,發現竟回到了小時候的樣子。正當我的大腦瘋狂轉動時,外婆笑瞇瞇地喊我吃飯。看著電視裏播放的新聞聯播、坐在沙發上看報紙的外公,還有家鄉的小米粥,都讓我感覺到一陣暖流從心裏飄過。
突然,墻上的日曆吸引了我。是中秋節?我像是被電了一下。上一個跟家人一起過的中秋節離現在有多久了呢?但是我的思考很快就被呼喚聲打斷了,原來是要做月餅了。餅皮、豆沙餡和蓮蓉都擺在我的面前,只差把月餅放進模具裏了。包餡、壓進模具等都一氣呵成!頃刻,一排排小巧可愛的月餅就做好了,只等把它們放進烤箱中,美味的月餅就完成啦。
月餅的香氣溢滿屋子,我咬了一口剛出爐的月餅,飽滿的紅豆沙入口香甜,一口氣吃了好幾個。月光慢慢地灑滿了整座城市,這美好的一天也要結束了。躺在陽臺的躺椅上,望著朦朧的月色,心中不禁想起張九齡的詩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腦海裏的事還都沒想完, 呼呼……又是一陣狂風刮來,我又沉沉地睡去了。
睜開眼,我回到了現實。沒想到睡得太久,已是晚上。一輪圓月悄然升起,讓我想起了家鄉的月亮。
自古以來,圓圓的月亮象徵著團圓,圓圓的月餅代表著人們的心願。到了海外,我們親手做的一個個月餅,寄託著我們的一縷縷思念,包含著我們一家人嚮往的幸福和團圓。
(寄自德國)
沒有現場觀眾的文藝演出
韓昕辰 (10歲)
“皎皎秋中月,團團海上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為了迎接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我們學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藝演出。
老師要求我們編排一個古詩詞飛花令的節目,為了演好節目,我和其他同學學了20多首帶“月”的古詩詞。年齡小的同學背誦簡單的詩句,中文基礎好的同學背誦相對難的詩句。本來大家覺得這個節目沒什麼難度,但是錄製當天,受疫情影響,好幾個同學沒來,所有的安排都被打亂了,甚至連熟記於心的詩句都想不起來了,有的年齡較小的同學因為接不上來詞都急哭了。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重新做了安排,安慰小同學慢慢來,不要慌。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練習,終於完成了整個節目的錄製。
2020年是不一樣的一年,連中秋節都不一樣。我們不能跟親人朋友一起吃團圓飯,也不能跟同學一起玩耍,為中秋節準備的文藝演出沒有舞美、沒有音響、沒有掌聲,更沒有現場觀眾。但我們卻特別認真地準備了豐富的節目——中國功夫、集體朗誦、京劇表演等。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真希望疫情早點結束,生活學習恢復正常。祝願每一個人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寄自葡萄牙)
三喜臨門的中秋節
王素潔 (12歲)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古往今來,許多大家有感而發,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中秋詩詞。我很喜歡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它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能夠平安,即使相隔很遠,他們也都能看到同樣明亮的月亮。
中秋節最必不可少的當然是月餅了,月餅也是我喜歡的食物。古時人們有拜月習俗,把月餅當成奉給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就把吃月餅作為團圓和思念的象徵。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聽與中秋節相關的傳説和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等。因為聽了很多次,我已經會説給朋友聽了。
今年的中秋節很特別,因為和新中國國慶節在同一天。對我來説,更特別的是,我的生日也是10月1日,可謂三喜臨門!
中秋節這一天,我12歲了。相信在中國也有很多10月1日出生的小夥伴,祝福大家生日快樂!
(寄自荷蘭)
每逢佳節倍思親
韓雨桐 (12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看著一輪明月緩緩升起,在遙遠的東方,爺爺奶奶肯定非常想念我們。
爺爺奶奶有6個子女、孫輩孩子有11個。我爸爸年齡最小,我的5個姑姑中除了二姑姑一家外,其他幾家都在葡萄牙生活。每年暑期,我們都會回國看望爺爺奶奶。因為疫情,今年誰也回不去。好在可以打視頻電話,視頻中,爺爺奶奶高興得像個孩子,臉上都笑開了花。我們彙報了自己的學習情況,爺爺奶奶一如既往地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還要聽話懂事。他們最擔心的是疫情,一再告訴已經返校上學的我們如何做好防護。
也許是思念太深,擔心太多,爺爺奶奶好像一下老了很多,頭髮花白了,皺紋更多了,牙齒也掉了……雖然很開心地説著話,但我很清楚地看到他們眼中的淚花,慢慢地,聲音也有點哽咽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在我3歲時老師就教我背了。如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當時的思鄉思家之情。
(寄自葡萄牙)
月亮是遙遙
相望的故鄉
胡勉之 (十三歲)
小時候,月亮是行走在天上的大月餅。我走一步,它也走一步。
長大後,月亮是外星人住的神秘星球。我想去看看,卻爬不上去。
後來啊,月亮是地理課上的知識點。我在宇宙裏,它也在宇宙裏。
而現在,月亮是只能遙遙相望的故鄉。我看著它,想著我的家。
(寄自荷蘭)
最喜歡五仁餡月餅
夏文濤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由秋夕祭月發展而來,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月圓代表全家團圓,無論親人相隔多遠都可以共賞一輪明月。同時,這個節日也包含著祈盼、慶賀豐收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中秋節也被列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和中秋節相關的美食,最著名的就是月餅。這是一種形如秋天滿月的食物,外層一般以面為皮,內裏的餡料多種多樣。節日期間,大家會把月餅送給親朋好友。
中秋節那天,家庭成員都會儘量趕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除月餅外,團圓飯中還有許多其他受歡迎的菜肴,因各地飲食習慣不同而有差別。
中秋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賞月,人們還會在桌子上擺上月餅和其他食物,祈求福佑。在中國有些地方,中秋節期間,還流行做燈籠。
我曾在中國深圳住過一段時間,記得離中秋節還有一兩周時,大家已經開啟了節日模式。同事們同我分享各種口味的月餅,鳳梨餡、紅豆餡、蛋黃蓮蓉……我最喜歡的還是五仁餡。在公司聚餐時,我還有幸品嘗了桂花酒。
中秋節前,一個中國朋友邀請我到他家吃飯,各式各樣的美味佳肴讓我目不暇接。
中秋節假期時,我有機會到韓國旅行。韓國將中秋節稱為“秋夕節”,我去的城市是靠近海邊的釜山市,晚上可以吃烤肉,觀看煙花展演。可以在中國和韓國感受不同的節日氛圍,感受不同的風俗和文化,我感到很幸運。
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受疫情的影響,大家不能像以前一樣隨心所欲地出行和參加中秋相關的文化活動,只希望疫情早日結束,身在異鄉的人可以早日和親人團聚。
(寄自奧地利)
(作者為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學員)
明月相伴過中秋
何安琪(16歲)
我是德國人,中文名字是何安琪,正在英國讀高中。
我曾在上海待過幾年,那裏是我的第二故鄉。上海美麗又繁華,我十分懷念那段快樂的時光。如今,我所就讀的高中位於英國一個小鎮,鎮上只有幾家商店,十分安靜。幸好新學校給我們安排了很多活動,我參加了學校足球隊。
今年在英國度過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我還記得在上海上學時,跟同學一起做燈籠、吃月餅的場景,也想起了學過的唐詩名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雖然今年沒有月餅吃,但還是有明月,可以和老師、同學一起賞月,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寄自英國)
(本文配圖為何安琪在寫李白的《靜夜思》)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向“全球南方”媒體智庫高端論壇致賀信2024-11-12
- 藍廳觀察丨菲律賓出臺涉海“惡法” 包藏險惡用心2024-11-12
- 特寫:讓兩岸青年交流成為增進彼此認同的“良方”2024-11-12
- 殲-35A、嫦娥六號月背樣品、貨運航天飛機……本屆航展“亮點”紛呈!2024-11-12
- 電影出海!中國電影推動中美文化交流 為國際市場注入新活力2024-11-12
- 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中國角開幕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