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真相 構建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0-10-27 10:54:58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 |
10月25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75週年,兩岸學界在位於北京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圖為現場(攝影:馬曉葉)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能夠回到歷史現場是非常難得的經驗,會讓我們對歷史本身有更具體更真實的感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室副主任程朝雲在“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上説。
10月25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75週年,兩岸學界在位於北京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了“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線上展覽了紀念台灣同胞英勇抗日的愛國精神和為中華民族所建立的不朽功勳。展覽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欲救台灣,先救祖國”等,首批展出照片205張,今後將逐步上線更多照片。
在學術座談會上,程朝雲説,“這些來自台灣同胞抗日遺址遺跡的照片會讓歷史和現實有機地連結起來,使觀眾更能切身感受到當年一代一代台灣同胞為反抗日本侵略、重回祖國懷抱所作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今天這些攝影作品借助網絡,以線上形式呈現在大家面前,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這些圖片,接觸到這段歷史,其重要意義不言自明。”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日本帝國主義通過侵略戰爭,強佔中國台灣省並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慘痛的一幕。在日本侵佔台灣50年的時間裏,台灣同胞為了保衛家園,維護民族尊嚴,持續進行武裝和非武裝的抗日鬥爭,先後有數十萬人為國捐軀,以慷慨赴死的英雄氣概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民族史詩。台灣同胞英勇抗日的史實體現了台灣同胞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抵禦外侮、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抗戰勝利後,台灣光復,回到了祖國懷抱。
程朝雲説,回顧歷史,兩岸同胞共同抗日,共同迎來抗戰的勝利,這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兩岸人民同屬一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表徵。即使在日本殖民統治手段極端強化的時期,台灣人民都一直秉持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反日意識,運用各種可能的手段開展抗日的鬥爭,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人物。
台灣世新大學教授戚嘉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如今在台灣島內,台灣光復日這一天只慶祝不放假。然而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個日子是很重要的,當局會積極組織紀念活動。隨著民進黨當局上臺,刻意取消和淡化這個紀念日,令紀念的氣氛淡化了很多。淡忘歷史、取消假日的結果就是,紀念的責任主要落在了民間社團。戚嘉林説,今天我們紀念台灣光復,因為我們有責任還原歷史真相,重新建構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促進兩岸心靈契合。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表示,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勝利成果之一,我們必須要對台灣同胞的抗日鬥爭給予高度的評價。“當下民進黨當局大力推行‘去中國化’,甚至歌頌日本侵略者,主張回歸‘皇民化’,試圖扭曲台灣人民特別是台灣青少年對抗日曆史的認知,這是對歷史和人民的背叛。兩岸有識之士必須肩負起澄清歷史的重要使命,對這些主張和言論給予強力的批判和譴責。同時,我們要高度重視對兩岸抗戰遺址遺跡、歷史圖片、口述歷史的收集和整理。這些客觀真實的物證資料,可以更加清晰明確地還原歷史真相,對教育人民正確認識歷史、增強民族感情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羅存康表示,希望能以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展覽上線為契機,增進兩岸同胞對於抗日戰爭歷史的共同認知,消除隔閡和誤解,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牢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奮鬥。
近年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有關單位數次派專人奔赴台灣,踏訪台北、台中、花蓮、澎湖等22個縣市,總行程16000多公里,尋訪抗日遺跡,拜訪眾多台灣知名人士和抗日誌士親屬,共拍得各類史跡416處,採集照片資料6萬餘張。同時,組織專人在浙江的杭州、金華以及福建的福州、武夷山、永安、龍岩、漳州、泉州、廈門等地,拍攝反映台灣同胞在大陸參加抗戰的遺址遺跡,總行程2000多公里,共拍得各類遺址遺跡29處,採集照片資料2000余張。這是第一次對海峽兩岸涉及台灣同胞抗戰遺址遺跡比較完整的拍攝、收集、整理,成果豐碩,價值極高,因為,那些散落在台灣各地以及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的大量與台灣同胞抗日相關的遺址、遺跡,既是台灣同胞抗日曆史的重要載體和見證,也是日本對台灣進行侵略和殖民統治罪行的鐵證,為今人及後代了解那段歷史提供了最直觀、最感性的實物資料。
與會嘉賓合影(攝影:馬曉葉)
圖片為鹽寮抗日紀念碑。日軍攻佔基隆後,台灣人民在澳底海岸一帶(鹽寮)組織義軍英勇抵抗日軍,但因寡不敵眾,于當年11月失敗。後來,當地人民為紀念這些抗日義士,特地修建了這座抗日紀念碑(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日本侵臺行動開始後,清政府深感局勢嚴重,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處置日本侵臺事件。為加強台灣防務,沈葆楨領導當地軍民積極修築防衛工事。圖為沈葆楨督導修建的台南二鯤鯓炮臺(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有關單位數次派專人奔赴台灣,踏訪台北、台中、花蓮、澎湖等尋訪抗日遺跡,拜訪眾多台灣知名人士和抗日誌士親屬,採集照片資料6萬餘張(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相關新聞
- 2020-10-26臺胞投書: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的現實意義
- 2020-10-26紀念台灣光復七十五週年主題展國博開展 台灣各界人士談觀後感
- 2020-10-26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舉辦紀念台灣光復75週年座談會
- 2020-10-26台灣光復七十五週年的啟示(望海樓)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