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十年,他見證了北京的變化……

10月16日傍晚剛從上海出差回到北京,回家匆匆收拾好裝備,連夜趕到北京郊區昌平,參加第二天一早在這裡舉行的“中國扶貧基金會·善行者”愛心徒步募款項目,他和同樣來自台灣的三位隊友要完成總長38.3公里的徒步接力走,募得的2.8萬元善款將捐助給大陸貧困山區的孩子們。

 

如此連續奔波加上強運動量項目,不累嗎?動力源自哪?

 

“我想因我們的組隊參與,向外界傳遞出一種訊息:我們來自台灣,但生活在北京,北京就是我們的家,大陸就是我們的家。作為這個‘家’的一分子,我們要真心愛她,這個‘家庭’中有困難孩子,我們要盡己所能幫助他們,因為只有真心去愛自己生活的城市和‘家’,才叫‘不分彼此’,自己同時也會更有歸屬和價值感!”

 

“登陸”十年,他見證了北京的變化……

 

自2010年加入台資企業法藍瓷集團,來到北京工作,臺青簡名偉和北京、大陸的聯結,一步步深入。最初“登陸”,他只是想收穫一份“內地”工作經歷,但北京這座城市的濃厚歷史底蘊和打開天窗説亮話的爽利民風,收住了簡名偉的心,“登陸”三年後,他決定要在北京長居下來。今年是他“登陸”整十年,他在北京立業、成家、成為父親,一雙兒女也就讀于北京的公立學校。

 

“所以,我不認為在當前兩岸緊張的大環境下,民間交流沒有空間和機會,或者會因此而影響兩岸民間層面的心靈相通,我認為在這種時候,大家最需要做的,是給出對方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彼此有多元的機會和平臺去看見、去慢慢融入。”

 

“都是同胞,心會天然親近”

 

簡名偉出生在由台灣“本省人”組成的家庭,父親在上世紀90年代初臺商北上創業熱潮期,隻身前往大陸上海創業,是彼時上海汽車公司離合器配件的主要供應商之一。

 

“但記憶中,父親每次回家,並不怎麼提自己在大陸的事情,不過小孩子會去感受,當時我就感覺,大陸應該是個不錯的地方,因為當時家裏生活條件因父親來大陸辦廠而改善了很多。”簡名偉以個體的經歷和觀察,認為家庭背景對於台灣青年認識大陸,其實不是問題,關鍵是要有機會,去體驗、覺察和真實看見。而來自個體的體驗,是最有説服力的。

 

十年在京生活,簡名偉親眼見證了北京以及大陸許多城市伴隨高速發展而帶來的城市文明程度和民眾幸福感的提升。

 

“十年前,我剛來北京時,站在國貿橋邊,有時半小時都打不到車,完全想不到如今網約車讓打車這件事,在北京變得如此便捷。當年,手機也被偷過,但現在如果忘記手機遺落在哪,完全可以放心,一定可以找得回來。”

 

深入認識一個城市的品格,需要時間和真正願意沉浸其中去品去嘗,同時也需要真正看見一個城市的可愛之處後,一顆接納這座城市全部的包容之心。

 

“我現在對台灣媒體以前詬病大陸的一些方面,會特別理解的去看。大陸有今天的面貌,高速發展期是必經的階段,既然是發展中階段,就必然出現一些逐漸要去改變的事情。”

 

見證了北京在城市發展和文明程度方面的不斷向好而生,簡名偉慢慢有了衝動和意願,希望把自己在大陸的真實所見,分享給島內的年輕人和朋友們。

 

“真心愛一座城,其實就是愛自己”

 

在大陸慢慢立業、安家,穩定下來後,簡名偉近兩年投入在北京市台資企業協會青年委員會的心力和精力越來越多。

 

“登陸”十年,他見證了北京的變化……

 

△簡名偉(左一)希望更多臺青願意深入去認識大陸的品格,願意真正沉浸其中,去真正看見大陸的可愛之處,有一顆接納大陸全部的包容之心。受訪者供圖

 

“希望通過平臺,把更多像我一樣熱愛北京,期許在這裡立業、安家生活的台灣青年凝聚起來,大家通過相互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分享,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得更好。”

 

而通過參與臺協會的工作,與更廣範圍來北京發展的台灣青年接觸,簡名偉發現,與父親一代台灣同胞來大陸發展不同,新一代台灣年輕人來到大陸立業、就業的領域可謂五花八門,“有做健身教練、有中小學教師、有陸資企業的僱員……而不像父親一代,單一的就是在創業。”

 

在簡名偉看來,這一變化正反映了30年間,兩岸交流和融合走向更加深入,“説明台灣同胞真正‘走進’大陸,融入、參與到祖國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大家在更多的場域裏,一起成長。”

 

簡名偉認為,兩岸不管是經貿領域和民間交流呈現的這些“新”,會成為一隻隱性的溝通之手,推動兩岸民眾層面的“互見”和“共榮”,“比如原來在台資企業裏,管理者往往都是臺籍人士,現在則變成了在地同胞、大陸人才;再比如,我們臺協會的很多台灣青年是在陸資公司打工,那他學習和生活的場域,就是被大陸同胞包裹的一個環境,他要向大陸團隊管理者學習、向團隊裏的大陸同事們學習,無形中,他們就會比在台資企業裏工作,對大陸有更多的了解和認知視角。”

 

簡名偉相信,已經形成的滲入兩岸各領域的雙向交流,會如“水無形而有萬形,水無物而能容萬物”,成為時代洪流中任何力量也阻隔不了的大勢,推動著兩岸民眾更深入的“互見”和流動。

 

“在這股流動潮中,來大陸學習、發展的台灣青年,有一部分會基於個人的選擇,再回到島內生活,他們會把自然而然在大陸真實看過的,帶回台灣;與此同時,新來到大陸的台灣青年,又會帶來在台灣看到的‘不一樣’的大陸,加以佐證,如此不斷的往復,是一種正常態的交流態勢,大家在不斷互鑒、取經中成長,不成為朋友都難!”簡名偉希望在這股時代洪流中,除了收穫個體的獲得感,還幫助同胞夥伴成為清醒的一代台灣青年,會選擇,懂感恩。

標簽:臺生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