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將奠定中國現代化的堅實基礎(老外有話説)

2020年10月26至29日中國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會議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我認為這個規劃將是奠定中國現代化的堅實基礎。

 

如果回顧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歷程,我們能很清晰地發現中國非常注重可持續性發展,尤其是在經濟和社會發面。因此,我們可以展望一下,中國的“十四五規劃”會制定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發展綱要。今天的中國早已成為工業大國,也不再為提高糧食産量擔憂,而是更注重於大規模應用先進科技,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

 

中國“十三五規劃” 已被順利而精準地實施了。政府制定的關鍵性戰略任務和重大項目都得以保質保量地完成。這一事實對中國社會産生了諸多重要影響。在過去五年中,中國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顯著,中國形成了巨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與世界各國形成了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在中國制定“十四五規劃”中,將合理利用這些現有的資源和成果。中國正在謀求制定自身戰略安全目標,使國內外市場能夠相互支撐,以實現其“雙循環”發展目標。

 

中國制定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為了進一步促進技術創新,鼓勵信息技術發展,進一步完善國內産業供應鏈,建立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培養競爭優勢。中國制定2035年遠景目標,將在那一年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的“十四五規劃”會立足未來的發展,為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有望躋身於高收入國家中的一員。

 

中國制定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是為了降低國際貿易爭端對國內的影響。在最近幾年出現國際貿易爭端,提高了中國國內工業生産成本,也影響了其産品競爭力。但是,在中國人民的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的激勵下,中國進一步降低了生産成本,繼續為國際市場提供優質的産品和服務。正如中國華為公司的創始人任正非所説:“我們是要真正地提高品質,競爭最本質的問題是提高品質。”隨著中國企業不斷地積累,逐步掌握獨立自主的技術和擁有獨立研發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有可能會包含在中國“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中。

 

如果沒有金融和科技研發的獨立自主,就不可能支持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全面發展。這需要在電信、人工智能、半導體、食品工業等部門的運用最新的科技,以保證中國經濟的獨立自主發展。

 

中國的良性發展也符合外國投資者的利益,外國投資者青睞投資於安全可靠的國家,投資于擁有高品質的人力、自然和金融資源的國家。中國穩定的宏觀經濟數據充分證明了自己的投資價值,中國是自新冠疫情以來最早實現經濟復蘇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還會加大改革力度,進一步釋放在經濟和社會等領域的巨大活力。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優化各級政府結構,更好地服務於國內民眾,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恩裏科·塞科博士(Dr. Enriko Ceko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商業大學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