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攻堅,唯有創新——香港多管齊下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0-11-30 11:00:20 | 來源: 新華網 |
香港受到持續多時的社會事件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未來經濟需要找到新起點,創科是重要出路。
事實上,香港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特區政府和科研機構通過匯聚人才、加強與內地合作等措施,多管齊下,銳意將香港打造為國際創科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其中的重要機遇和動力,香港可憑其獨特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實現互補發展。
同為大灣區城市的深圳毗鄰香港,兩地在創科産業發展上具有不同的優勢。香港的國際化環境有利於匯聚各地人才,深圳則擁有完善的工業製造基礎,兩地能做到互相補足,強強聯手,在創科合作上兩地正不斷深化。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同意兩地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實現“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
林鄭月娥透露,深港兩地正研究在香港園區首批樓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的部分地方,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先落戶深圳科創園區。這項建議受到業界歡迎。
香港的高等教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為基礎研究提供了優良的土壤。雖然如此,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香港在技術轉移方面比較薄弱,建議加強香港院校技術轉移能力,締造蓬勃的科創生態。
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介紹,特區政府一直關注知識轉移和商品化項目。其中“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鼓勵大學團隊成立初創企業,培養人才,從而釋放香港科研力量及促進研發成果。截至9月,該計劃已為293家初創企業發放超過2億港元資助。
薛永恒説,特區政府將繼續不遺餘力推動上游研發,鼓勵中游科研知識和技術轉移,促進更多下游科研成果轉化及實踐。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日前表示,香港最終要做到生産應用,才能産生經濟價值。面向整個大灣區市場,香港需要更多的應用研究,著力於將研究變為産值,而在這個過程中,導向、投資和量化生産都十分重要。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黃錦輝表示,香港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員,他們將很多國際研究題目帶到香港進行,令香港基礎科研水準提升。可是香港缺少市場,因此應放眼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將研究技術推向這個龐大市場進行量産。
人才更是創科發展成功的關鍵。過去3年,特區政府已就各項創科人才培訓計劃投放超過68億港元。
“創新香港研發平臺”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重點項目,吸引世界各地的知名學府和科研機構落戶香港。今年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建議推出為期5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吸引海外工作的傑出科研人才。
洪為民認為,香港要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扮演國際人才中心的角色,吸引國際人才來香港,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出力。香港除了吸引教員和高端科學家外,也要吸引未來的科學家來港工作,這對於提升香港人才素質有很大幫助。
除了吸引海外人才,香港也重視培育本地科研人才,尤其年輕人是香港未來創科發展最重要的原動力。特區政府因而採取了相關舉措,包括推出“研究人才庫”計劃,資助創科機構聘用香港本地高校畢業的人才,以鼓勵年輕人投身創科行業。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創科發展的勢頭下,金融科技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特區政府的綠色債券計劃去年5月首次發行10億美元政府綠債,深受投資者歡迎。2020/2021年度起的5年內,將再發行共約660億港元,繼續為香港和區內的潛在綠債發行人提供重要的基準。
薛永恒表示,香港除了著力發展本地的金融科技外,應該更好把握“十四五”規劃下大灣區金融科技的機遇。他相信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的優勢,加上大灣區其他城市在金融創新領域的水準,一定能將大灣區建設成全球領先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新華社香港電 記者張雅詩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