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國門到復興門——漫步長安街》:觀照中華民族奮進之路

《從建國門到復興門——漫步長安街》:觀照中華民族奮進之路

 

作者:羅馬(電視評論人)

 

由中國教育電視臺策劃並製作的三集大型紀錄片《從建國門到復興門——漫步長安街》(簡稱《漫步長安街》)于近期在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長安街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見證者,這部紀錄片從人文歷史、國家象徵、偉大復興三個維度,通過長安街上諸多建築的歷史跨度,展現了近百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從篳路藍縷到蔚為大觀的偉大歷史奮進之路。

 

長安街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在明、清封建帝制的權力視野中,長安街並非是單純交通意義的街道,而是服務於皇家巡遊與權力實踐。《漫步長安街》以坐落在長安街東邊的北京古觀象臺作為開端,講述了封建皇權對占星觀天以求治國的熱衷故事,而隨著封建帝制的終結,古觀象臺擺脫了附在其上的宗教與政治枷鎖,成為人們學習、了解天文學的科學工具。

 

此外,《漫步長安街》還對準了中國海關、中國社科院、全國婦聯等建築,以歷史影像與現代景觀相結合的方式,講述了中國海關權力回歸、社科院規範使用簡體文字、新中國頒布第一部法律等重大事件,通過建築上的時代烙印與歷史記憶,向觀眾展現出中華民族打破封建帝制剝削和帝國主義侵略雙重枷鎖的抗爭與拼搏。

 

長安街也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鬥上下求索的縮影。中國共産黨成立至今已近百年,近百年間華夏大地發生巨變,中華民族命運轉折,在《漫步長安街》中,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圍繞著天安門廣場矗立的具有國家象徵意義的建築群,承載了近百年的家國情懷與民族記憶,見證了其中風雲激蕩的重大歷史時刻。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長安街的命運與民族和國家建構進程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漫步長安街》詳盡地講述了長安街上天安門廣場的數次大規模改造,展現了它從封建皇權的象徵逐漸成為為民族國家與人民服務的嶄新廣場的全過程。

 

長安街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代表國家最高水準的文化藝術殿堂國家大劇院、記錄中國人通信歷史的電報大樓、西長安街上最繁華的西單商業街,還是見證民族歷史文化寶庫的民族文化宮、發展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電教大樓,以及金融産業功能區金融街,都記錄著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與發展成果。

 

隨著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長安街也在不斷延長——無論是空間形態的演變還是歷史跨度的延展。作為承載重要城市交通功能和政治象徵的街道,長安街疊合著歷史與未來、開放與包容、文化與技術、大型事件與日常生活等多重維度,也容納了由此伴隨的多元文化。《漫步長安街》用充滿溫度的建築故事,觀照中華民族的奮進之路,通過建築的變遷,描繪出一幅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波瀾畫卷。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5日 11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