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筆:千萬毛中揀一毫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0-12-21 10:42:54 | 來源: 新華網 |
工人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溪口鎮的張蘇筆莊內為制筆“選毛”(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紫赟 攝
張文年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溪口鎮的張蘇筆莊內展示修整好的筆頭(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紫赟 攝
新華社記者杭澤波、張紫赟
穿過一條飄著桂花香的走廊,一座徽派風格的小院映入眼簾。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溪口鎮的張蘇筆莊內,制筆的匠人正低頭忙碌,選毛、齊毫、壓毫、裝套、刻字……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
“一支宣筆從選料到出廠,都必須純手工完成。”張文年説。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宣州宣筆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張文年始終堅守古法技藝。
“宣筆製作需經過選料、水盆、制桿、裝套、修筆、鑲嵌、刻字、檢驗包裝八大工序,一百多個環節,技藝複雜。”張文年介紹,古人稱之為“宣城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因此而得名。
張文年制筆深受其父張蘇的影響。生長于江蘇的張蘇自13歲起學藝,很快成為當地的制筆能手,在上世紀60年代,被安徽涇縣“以物換人”聘請而來,共同創辦涇縣宣筆廠。
今年53歲的張文年從小就在筆廠長大,父親對制筆技藝一絲不茍的態度給兒時的他留下深刻印象:“小時候每天都看父親制筆,從早到晚,一坐就是一天。”
“我15歲開始學習製作宣筆,最早接觸的就是修筆。”張文年説著拿起工作臺上的筆頭,放入水膠中,蘸、搗、捏、揉、挑,動作嫺熟流暢,修整好的筆頭圓直光滑、攏抱不散。潛心鑽研數十年,他不僅掌握了宣筆製作的全部技藝,且在筆毫的脫脂、成形方面有獨到建樹。
2008年,宣筆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張蘇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張文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張文年始終堅守著父輩的制筆原則:絕不偷工減料;用良心做筆;確保每一隻出廠的宣筆都符合“尖、圓、齊、健”的“四德”標準。
宣筆製作技藝得以留存,最關鍵的是“傳承”。但正如許多其他傳統非物質文化藝術一樣,宣筆技藝也面臨如何傳承和保護的課題。“大概在2000年之後,宣筆廠幾乎沒有年輕人了,制筆工作枯燥,工資也跟不上,工人也是走一個少一個。”張文年説。
為了使這門技藝後繼有人,張文年先把家人發動起來。他先後拉著妻子、兒子 、兒媳、女兒、女婿一起學習宣筆製作技藝,如今筆莊裏最年輕的手藝人,便是他29歲的兒子張孫韜。
隨著國家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推廣,如“書法進課堂”等活動的開展,國人對傳統毛筆、書法文化逐漸重視,給宣筆的發展也帶來了契機。張文年開始受邀到一些學校講授宣筆文化知識,既推廣了文化,也打開了他傳承技藝的新思路。
“未來我計劃開個宣筆技藝的培訓班或研學基地,讓對宣筆文化感興趣的人有渠道了解這門手藝。”張文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關注了解宣筆文化,“我最大的心願就是這門技藝在我這一代能夠堅守並傳承下去。”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