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加盟《國家寶藏》 涂松岩講述蔣衡一人手書《十三經》

國際在線消息:作為中國人眼中的“至聖先師”,國際上公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12月27日(本週日)20:3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將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第四期。本期節目中,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將攜手國寶守護人于謙、朱廣權、涂松岩,帶領觀眾走進孔府、孔廟、孔林,通過商周十供、《三聖像》、《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三件國寶,感受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于謙探尋商州十供深邃文化底蘊 乾隆視孔子為“偶像”瘋狂“打call”

 

繼郭麒麟後,其師父于謙也將以國寶守護人的身份亮相《國家寶藏》的舞臺。在商周十供的前世傳奇中,于謙將飾演對禮樂頗有研究的聖裔劇作家孔尚任,講述孔尚任與侄子孔衍長在治河前線與不作為的地方官高大人鬥智鬥勇的故事,帶領觀眾探尋商周十供背後蘊藏的文化底蘊。究竟與徒弟郭麒麟相比,于謙守護國寶的打開方式又會有什麼不同?巧合的是,節目播出當天剛好是考研初試結束的日子。現場,于謙還將通過守護十供、祭拜孔子,為全國考生送上金榜題名的祝福。

 

 

據于謙介紹,商周十供中的十件青銅器其實都有著各自的名字:“木工冊”鼎、獸面紋觚、冊父乙卣、“伯彝”簋、竊曲紋簋、夔龍紋簠、饕餮紋甗、四足方鼎、夔鳳紋豆、犧尊。兩百多年前,它們由乾隆皇帝賜予孔廟,至此便與孔子之間有了奇妙的聯繫。本期節目中,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考古學家鄭岩便將作為“今生講述人”,為觀眾分享乾隆曾8次親臨曲阜祭祀孔子的故事,並通過乾隆為“偶像”瘋狂“打call”的趣事,帶領觀眾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與精神。究竟乾隆為何要賞賜這些禮器?其中有什麼意涵? 天下學子又到底應該追隨孔子的什麼?

 

“儒雅鄉紳”朱廣權遭“豪橫逼婚” 華工丁龍創建美國大學首個中文系

 

春秋亂世,孔子手搖木鐸傳道受業,以求創建清明安和,天下歸仁的理想世界。聖人逝去後,這木鐸金聲仍響徹中華大地。明嘉靖年間,民間出現了一種社團叫“鄉約”,由飽讀詩書的鄉紳們發起,他們手搖木鐸行走鄉間,既教聖賢書,也會調解糾紛。在《三聖像》的前世傳奇中,國寶守護人朱廣權便將飾演這樣一位知識淵博的儒雅鄉紳。然而,原本應該替鄉親們解難的他,卻遭遇了一位“瘋小姐”的霸蠻逼婚。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金句頻出的朱廣權,又將如何花式解説《論語》?

 

 

在春秋戰國時代,乃至在中國古代傳播史上,孔子的傳播思想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觀念都産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在《三聖像》的今生故事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便將從自身經歷和文物本體出發,講述孔子像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對於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傳播的價值和意義。作為史上最逼真的孔子畫像,《三聖像》究竟在民間有著怎樣的影響?

 

正是因為孔子思想的廣泛傳播,它深深影響了中國社會兩千餘年,每一個中國人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孔子思想的影響,他們也都是孔子思想乃至中華文化的傳播者,赴美華工丁龍就是其中一位。節目中,王潤澤教授還將為觀眾分享赴美華工丁龍的愛國故事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的來源。究竟丁龍繼承了孔子的哪些精神?他又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涂岩松演繹清代名士蔣衡 張志清館長為“拓本”正名

 

石經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歷史”。在我國古代,曾經七次大規模地刊刻儒家石經,以此作為官定的儒家經典。其中,《乾隆禦定石經》是現存最為完整的一部官刻石經。而《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更是為我們完整保存了石經全貌。而不同於以往六部石經均由官方組織多人編寫,《乾隆禦定石經》僅由清代書法家蔣衡一人手書完成。在《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的前世傳奇中,國寶守護人涂松岩便將重新演繹這個故事。究竟是怎樣的信念,讓蔣衡幾十年如一日,以一己之力手書完成63萬餘字的《十三經》?值得一提的是,涂松岩曾在話劇《伏生》中飾演焚書坑儒的“大反派”李斯,這次調轉身份,飾演護書愛書的蔣衡。這兩次表演的經歷,讓涂松岩對“書”産生了怎樣深刻的理解?

 

 

2019年孔子博物館舉辦“第四期全國碑帖編目與鑒定研修班”期間,《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作為重要發現引發了各界的關注,同時也讓不少人疑惑:明明《乾隆禦定石經》的原石完整的保存于北京國子監,《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的意義和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本期節目中,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將為觀眾講述《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被發現的故事,併為拓本正名。究竟《乾隆禦定石經初拓本》為何能引起專家注意?經、石經,拓本、初拓本又有著怎樣不同的意義?

 

本週日20:30檔《國家寶藏》第三季,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博物館,感受跨越千年的儒家文化!

標簽:影視綜藝